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用尖拱、拱顶、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外观。下面我进行一一介绍。 第一是尖拱的应用。在罗马风的半圆拱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但尖拱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宽度不同,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高度,这样更容易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是运用了肋骨券。拱顶可以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券”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而蹼架在券上。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确。这样既节省材料有减轻重量。 第三是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哥特式教堂每四个墩子所形成的矩形“间”里还要砌筑对角线的券,甚至在中央在加上一道横向的券,变成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这样结构非常牢固,每个墩子顶上都发射出好多的券,像树木的分枝,产生生机盎然之感。
第四是使用飞扶壁平衡中厅拱顶的侧推力。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它利用飞券将墙体所受的压力传递到一定距离外的墩柱上,由于墙体的解放,窗户可开大,而中庭外侧凌空跨越的飞扶壁,轻巧灵通,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马教堂的沉闷甚至笨拙。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