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10:30
如果只把城镇化作为提振经济的工具来看待,很容易忽略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偏离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提高城镇化比例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农村变成城镇,把所有的农民都变成城市人。城市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太大,不仅资源难以承受,也会降低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2年达52.57%。这对一个长期以来的农业大国来说,是个巨大变化。 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新增城镇人口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约为35%。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好四方面认识问题。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城镇是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不能简单地作为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更不能当做保持投资规模、振兴经济的工具看待。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当时就有一种观点叫做“堤外损失堤内补”,即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损失来提振经济。扩大内需本身并没有问题,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但只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应对经济衰退的工具来推动,就可能违反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有预期的效果。 城镇建设确实可以带来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据测算,2003~2008年,中国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的同时,约产生了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农民变市民后,需求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吃、住、行等各领域对经济都有巨大的拉动。现在,一些地方看到了这个“好处”,于是出现了建大规模的农民城,将城镇化理解为建城造市,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大搞造城运动等。 城镇化绝不是把村庄改造成城市,而是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是资源要素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城镇化。其他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所以,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要匹配。城镇化如果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会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出现空心化,其结果必然是人去楼空一身债。墨西哥和巴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镇化率就超过了50%,但由于产业发展跟不上,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就业困难、城市配套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贫民窟涌现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切不可一哄而起,运动式的城镇化建设是要不得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