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绿色建筑的合理性延伸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11:05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究竟何谓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国外与国内的标准体系认证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国外绿色标准体系的认证对于国内建筑行业来说,是否会水土不服?
  国外绿色标准体系的认证对于国内建筑行业来说,是否会水土不服?  国外绿色建筑标准寻找中国出路  就我国目前而言,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的LEED(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英国的BREEM(英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较成熟的评价体系相比,仍存在一定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外有许多典型的案例经验值得学习,尽管中国有超过1500个已注册和取得LEED认证的项目,但却鲜有代表性的项目出现。概念震天响,经典案例却无处可寻。针对这样的现状,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就在今年发布了新版的LEED,并将对第一批铂金级项目进行免费认证。当然,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LEED绿色认证市场,新版LEED的推出将满足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作为绿色建筑运动的先锋,美国和中国继续寻求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共同点。”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首席运营官Mahesh Ramanujam(麦海士·拉曼)说,“LEED是一个全球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我们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依靠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及LEED专业人士,特别是在中国,我们需要这些会员及专业人士帮助我们一起开发并且确保LEED的持续变革能够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其实,LEED是美国民间绿色建筑认证奖项,由非盈利组织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于2003年开始运作,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成功的商业运作和市场定位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追随,如今它已经成为全球默认的主流绿色建筑评级体系,得到全球不同气候带国家的认可。而中国是最热衷于LEED认证的国家之一。  然而,美国的LEED体系是基于美国国情设计的,强调高舒适性,以高技术和高能耗为前提进行施工,美国所谓的节能建筑可能比中国一般的建筑还耗能。因此,LEED认证未必适合中国国情,而中国完全采用美国的LEED体系也并不适合。毫无疑问,节能环保是未来的主流趋势,节水,减少碳排放,废弃物减量,提高和改善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是使我们所有人的未来变得更美好的基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LEED认证并不是好建筑的唯一标准。想要真正融入本地,促进中国绿色建筑更加繁荣,使绿色建筑运动在中国真正铺展开来,这需要的不仅是在市场上取得的重大成功,更是要对人们头脑中建筑概念的一次绿色革命。  绿色建筑政策标准的制定应该符合哪些条条框框?  技术的智慧为绿色建筑加分  一直以来,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什么时候发布?针对于以前,新的标准又将有哪些变化?等等的问题被各方人士所热议。但是不管有些怎样的变化,达到绿色环保才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手段可以多样,目标只有一个。与此同时,根据规定,2015年后,我国所有的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业内专家预计,未来10年里,绿色建筑面积会超过每年10亿平方米。客观环境的需求,加上趋于成熟的技术,一定会为绿色建筑起到加分的作用。  在这里,绿色屋顶技术便是实现绿色建筑的手段之一,绿色屋面系统技术包括种植屋面、热反射屋面、单层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屋面和通风瓦屋面等系统,具有节能、环保、生态、抑制城市热岛效应、可循环、延长屋面使用寿命和与自然和谐共存等功能。而且屋顶绿化的生态效果显著,但首要的考虑还应该是保证建筑安全的荷载、结构和防水方面,目前我国也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  以信息化手段生成智慧建造,无疑是绿色建筑的另一条发展通道。智慧的建筑也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达成的,一是帮助建筑形成资源的循环使用,这包括水能循环,风能流动,自然光能的照射,科学地根据不同功能、朝向和位置选择最适合的构造形式。二是实现建筑自身的减排,构建时,以信息化手段减少工程建设周期,运营时,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还能保证最低的资源消耗。为此,在建设工程信息化领域探索多年的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贾晓平对绿色建筑理念,也有着自己的认识,“BIM、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以智慧、互联、协同的建筑来满足整个城市的绿色发展和智慧运行,让每栋建筑物都能够实现低碳、高效、低排放,这些都是智慧建造要去解决或者重点突破的方向。”可见,绿色建筑是发展方向,信息化是技术支撑,面对智慧建造绿色建筑的新挑战,掌握技术趋势,把握产业走向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