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协同制造”数字化建造工作坊在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办,装置作品BB-MAKE pavilion作为2014北京设计周主宾城市巴塞罗那主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751TANK展出。
BB MAKE- Pavilion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联合工作坊
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
巴塞罗那主题馆
“BB协同制造”数字化建造工作坊在中央美术学院成功举办,装置作品BB-MAKE pavilion作为2014北京设计周主宾城市巴塞罗那主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751TANK展出。作品开幕式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教学主任Areti Markopoulou教授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史洋老师致辞。随后IAAC工作坊负责人Alex&Rod与CAFA建筑第四工作室学生代表张国梁分别介绍了作品构思与设计过程。
BB-MAKE pavilion 开幕现场
BB-MAKE pavilion
工作坊由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四工作室合作进行,目的在于探索计算机技术在非标准化建造过程中的潜力,以及研究如何将新技术与本土材料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特性,并在最终的搭建过程中实现公众参与、协同建造。
连接组件研究过程
设计过程
装置主体选择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柱子,竹子是杆状物,且为空心的管状物而非实心的棍状物,竹片具有可弯曲,可扭动的特性。以竹子为材料搭建一个杆状框架结构的构筑物,杆件之间的节点连接方式是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设计一种特定的节点连接方式,建立一个逻辑可以运用在所有可能出现的节点位置上,适用于所有可能出现的节点情况。在建立了这种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任何我们需要的节点,在受力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任何一个需要的整体形态。进而可以说整体形态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设计建立出节点的逻辑。因此设计过程中并没有将时间花费在构筑物整体形态的设计上,选用了穹作为基础形态,从而包含了所有可能出现的节点情况。外层表皮运用竹片可弯曲可扭动的特性,运用自身弯曲所形成的张力进而加固整个结构,并不会因为自重而给整体结构带来额外的负担。
形体生成过程
连接节点的设计概念是通过三个杆件插入竹子,通过一个类似于塞子的物体,将三个杆件与竹子固定。
节点设计草图
节点设计过程
在优化构件的搭接方式之后,通过参数化手段将之前所设计的逻辑构建出来。
参数化设计过程
在建立了需要的逻辑之后,再将设计的节点放回最初的整体形态中,形成所有之前设计需要的节点形态,从而得出构成整体结构的28个不同节点。
最终节点生成
在得到了所需要的构件的形态后,运用数字制造技术实体化(F2F)。在实体化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构件的大小与机器相互配合,从而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
规避掉各种误差之后,预制好所有的节点及杆件,按照每一个单独组建的编号,进行组装搭建。
搭建过程
主体结构框架
在完成了结构框架的搭建之后,外层叠加竹片表皮部分,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留下对于这个作品对于这个空间的一些感受或者一些想说的话。将其刻成卡片,与竹条一起插接固定在结构构件上。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互动及生长的过程,从而赋予这个作品更多的意义。
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