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设计的主火炬台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抢尽了风头——怎样点火突然变得不再重要,观众们一遍遍看着高能网红火炬台的录像入了迷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设计的主火炬台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抢尽了风头,观众们一遍遍看着高能网红火炬台的录像入了迷:这个不断运动着的风动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像一个反向的漩涡,无始无终,带着催眠式的魔性;而圣火的光芒被反射反射再反射,如同永无止境地制造并发射能量的永动机。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设计的主火炬台在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
美国艺术家安东尼·豪(Anthony Howe)
2015年夏天,一封来自里约奥组委的电子邮件出现在安东尼·豪的电脑里,信中询问豪是否愿意为里约奥运设计火炬台。组委会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设想,一切完全自由。从不接受委托制作作品的豪决定破例,毕竟奥运会是奥运会。他先在距离西雅图两小时船程的奥卡斯岛上的家,工作室里进行早期设计,随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完成制作,并于七月初长途跋涉运送到里约热内卢。他做了两个类似的作品,另一个将放置在里约热内卢坎德拉利亚的闹市区。
在开幕式结束后几小时,安东尼·豪便发布了一段预先录制好的视频。他说奥运火炬台的灵感来自于热带生活里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形状,比如椰子树和棕榈树。“我希望能复刻一个太阳,利用运动来摹拟它搏动的能量及光线的反射。我希望人们能从这个火炬台、开幕式及奥运会比赛中领悟的是:人类能够实现的东西永无止境。”
1954年出生于盐湖城的安东尼·豪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历史悠久的斯科希甘绘画与雕塑学院,在厌倦了水彩画后移居曼哈顿。兼职做仓库保管员使他发现了金属这一材料,并从1989年起建造动力雕塑,最初的作品是使用废弃的电梯缆绳,将数个小型动力雕塑(早期实验)悬挂于大楼之间。
安东尼·豪的作品介于雕塑和装置艺术之间,既不像传统雕塑那样静态、也不像源于极简主义的早期装置艺术般强调观念性;相反地,他将两者结合,使用“风”这一他一贯迷恋的元素激活静态的雕塑,以雕塑的运动拓展出新的维度——而这不仅发生在空间的层面,而且发生在隐喻的层面。
《海王星的金块》,像一个游动的水母
《我父亲的影响》,碎片般的小镜面构成的大镜子
安东尼·豪的In Cloud Light系列
安东尼·豪的闪亮灯具系列
安东尼·豪的闪亮灯具系列
安东尼·豪的闪亮动感雕塑
安东尼·豪的动感雕塑球体
安东尼·豪的动感雕塑
安东尼号的动感面具
近年来,安东尼·豪的作品体量愈来愈大,也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公共空间,而这恰恰暗合了装置艺术的特质:要考虑环境;或者说,装置所在的语境。重达二吨、直径40英尺的奥运火炬台无疑契合了“太阳”这一重量级比喻的要求;而他的《In Cloud Light III》有7.6米那么高,适合森林里每小时二英里的风。就好像,他的每个动力雕塑都有一个理想安置地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