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行业聚焦

【宝贵说】真假之间——绿色材料成就建筑之美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42278)评论:(0) 收藏:(0)
11月7日,全区2016年度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暨宁夏土木建筑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宁夏人民医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11月7日,全区2016年度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暨宁夏土木建筑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宁夏人民医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期间宝贵石艺董事长张宝贵做出了《真假之间——绿色材料成就建筑之美》主题报告,用真假的意义解释绿色材料的内涵。
宝贵石艺董事长张宝贵  
  水中月,镜中花,假是真来真是假。就材料而言,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习惯。崔愷大师有一次和我聊起了宝贵的混凝土,我记得他在很多项目选用了特殊的墙板,但是人们提起这种制品首先反应是假的,一种记忆很正常的把我们带入了传统,不管我们有多少说法和成就,挣扎是一种常态。
 
  许多材料都不是自然生成的,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了材料的特征,经过加工,改变了材料的形式,人类的进步通常依靠材料的语言进行了表述。虽然很多材料是绿色的,喊得口号是绿色的,但是绿色来到身边,我们却缺少对绿色的理解。在当下环保就是一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变废料为原料的勇气和智慧。
  人之初住石屋,最初是被动的“穴居”,西北人在黄土坡上挖窑洞,成为主动的“穴居”,后来又出现了茅草棚。黄土高原的“地坑院落”,老百姓就地挖坑道,然后在侧面挖窑洞,“远看无建筑,近看有房屋。”最初的居住并非始于材料的构筑,更多的是一种顺应和选择。
  说起夯土墙,不得不提起山西省平陆县的傅说(发音fù yùe 人名),木匠始祖是鲁班,傅说是瓦匠始祖,四千年前是他发明了夯土墙,俗称“板筑”,还有土坯墙,他们的手艺影响了人类的居住与思考。
  真亦假来假亦真,学习古人,用古人的方法做真实的夯土墙,把古人的故事拿来,从中汲取一种精神,用现在的方法做假的夯土墙。其实大家看到这些美好,都是假的,为什么我们接受了他,因为他们进入了文明的传承,我们能用自己的劳动见证了一种新的文明传承。
  程泰宁院士曾经说过:“我希望宁夏大剧院跟张先生合作,第一次合作互相找感觉,我找张先生的感觉,张先生找我的感觉。他是从未知到未知,其实做建筑设计都是一样,我经常讲我们做建筑就像在无边的大海中游泳,没有重叠,你就往前游,你看不见人,你就是在做设计,我觉得就是这样。张先生说的从未知到末知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假如局限发生了,你的福气就到了,我们不是在与没有风格,是在局限发生的时候没有被唤醒。不同地域的建筑发展都和劳动有关系,最初的建造并非出于美好和成熟,有如探险,一路走来。建筑最重要的功能是传递和启迪。
  真假之间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我渴望大家共同寻找一个可能性。文化不是为了辉煌而存在,建造的文化除了辉煌和伟大,而是创造的态度。一道工序直接制作阴模的技术发明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带着两三个奤夿屯的农村妇女做石花,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市场也看不到前景,被逼无奈,胡思乱想,反复摸索,反复试验,有如流水,很长,曲曲折折,现在跳出来回头一看,很有味道。一个干活的人累死累活,只能流血流汗,挖空心思把手里的活干好,别的什么都没有,把活干完了,面对物件或许会感慨万千,偶尔也会产生一种自豪,虽然这些都和钱没有关系。 匠人不是不需要钱,也不应该没有钱,好的匠人着眼点一直不在这,匠人不是商人,匠人在乎的是手艺,他们只会干活,他们缺少经济意识,他们的语言都在手上。几千年过去了,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和建筑出于匠人之手,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美,一种修行。
  前人的真实夯土和我们今天的假夯土对于空间来说都是一种围合,当我们把固体废弃物表达出来的“伪夯土墙”展示给世人的时候,大家关注的是废料变原料,时间流逝了四千年,我们记住了傅说,再过四百年,人们面对假的夯土墙、土坯墙、石头墙、砖墙也许会习以为常,面对真材实料反而觉得很神奇,如果出现了很多有手艺的匠人,这种故事有如童话。
  建筑师喜欢研究环境、空间、历史和故事,他们让自己先跑的很远,然后再回来,把那种感觉勾勒出来,交给别人去完成。不断的接触,不断的交往,在兴奋中进入了另外的状态,使用丢弃的废弃物做夯土墙板,经常会离题甚远,跑的很远,回来再扣题反而恰如其分。
  建筑师身边需要有良知的手艺人,需要建筑师的发掘和寻找。如果把匠人的精神和工业化的模式结合起来,是什么样的?我们既不能盲目坚持手工和落后,也不能完全的工业化。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在实际完成的时候又需要手工时代的技术打磨材料。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微妙——大环境下我们高度工业化,但工业化的“集权统治”下又少不得定制的个性体现。
  建筑师的导向对产业的发展特别有帮助,我们最值得思考的是一个建筑师的建造故事,我们会喜欢么?这种精神发扬了,我们的建筑我们的建筑人也会自豪起来。让假的材料推广到全中国,是一种事业。
  十几年前,清华的陆志成老师让我们研究装饰墙板,我从做雕塑就转到做建材这条路上了,陆老师跟我说“一定要搞出来,国外已经有了,我们国家还没有,搞出来了能为国家争光。”久违了的爱国情结打动了我,从此以后,不顾一切的搞起了墙板。
  通过剔凿,暴露石渣石粉,以表现石材质感,这种方法真实,粗狂,自然,给予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种方法在大板型、特殊板型的制作方面大大降低了成本。这种方法由于大量添加了石渣石粉,有效的影响了水泥收缩的硬力,因而使混凝土墙板不容易开裂。这种方法通过暴露石渣表现色彩,与大气中的粉尘不容易产生亲和力,也就不容易污染。这种方法大量使用尾矿石渣石粉和其他固体废弃物,特别有利于变废为宝。这种方法的制作过程中,叮叮当当,让匠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但在实际完成的时候又需要手工时代的技术打磨材料。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微妙——大环境下我们高度工业化,但工业化的“集权统治”下又少不得定制的个性体现。
  坦率来讲,社会对“匠人”已经久违了。一个人是不是匠人,摸他的手就知道——手不刺人,就不是干活的人,就不是匠人。我现在的手上面已经没有当年的老茧,虽然我曾经是一名手会刺人的匠人。
  张锦秋说过:很多人重视“神”而忽视“形”,事实上“形”与“神”二者是不可分的。古人形容一个人也好、艺术也罢,称其为文质彬彬,在我看来这就是指它的外在表象与内涵实质,即它的内涵和表象的形式都要好,这才是艺术的上乘。
  回想十几年前接手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项目,那一会暂时离开了经济,一种莫名的力量有如幽灵对我们发挥了魔力,所有人都乐于此事,发挥了各自的技能和技巧,当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成功那天,每一个人都向世人诉说,大剧院让手艺人找到了成就感。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把我们引入了文化的轨迹。在建筑师的圈子里传说着宝贵的故事,很多有影响的也有一把年龄的建筑师称我为“宝贵大叔”,我知道这种称谓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一个又一个建筑师认为宝贵无所不能,这真是天大的夸张。一个又一个项目让我们出了名,我们明白,主要是项目太有分量了,建筑师太有才华了。装饰混凝土只是一张皮,如果可以体现创造的态度又能恰如其分的进入环境,也许会助设计一臂之力,让建筑生发出巨大的活力。经常有人问我,最让你骄傲的是哪个项目?毫无疑问,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吊顶,最后的效果近乎完美,如果我们总能用做大剧院吊顶的态度和本事去面对所有项目时,我们一定是幸福的。
  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
 
  我们能不能从记忆中走出来,从习惯中走出来。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值得思考的是再过几百年我们将成为后人的祖宗。二十一世纪初叶的设计除了强调艺术特征外,还会留下什么?面对美好的习惯,我们能够重新选择吗?材料的高贵在于自然,人的高贵在于发现和创造,变废料为原料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材料话题。
  出于好奇,建筑界开始关注用低碳环保材料制作的混凝土制品。出于想象力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安分,用混凝土去做灯,去做家具,去做自己心中的建筑,在朦胧中出现的东西反映了一种活力。建筑的成就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果开始关注低碳环保材料,又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它,久而久之,也许会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和样式,所谓的理论也会逐步浮出水面,当代设计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反映,是对当下科研成果的一种集合。既然是当代设计,低碳环保材料就不该缺位。石渣石粉和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应用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石材质感、有利变废料为原料,而且可以有效地阻止制品开裂,防止制品污染。
  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所说的“天”是一种社会环境,这里所说的“道”是一种规律,新的环境出现了,我们可以把心中的门打开吗?城市,可以从手上开始,去画图。建筑,可以从脚上开始,去丈量。生态环境,可以从心中开始,去好奇、去想象、去担当。
  面对快速发展的建设需要,可以看见的是环境,看不见的是习惯。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改变习惯比改变城市面貌更加困难更加重要。如果确实能站在一定高度认识生态环境,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选择低碳环保材料进入城市建设就会别开生面,也许一种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越来越多的设计形式和设计理论会层出不穷。当代设计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当代设计可以始于理论,从前人的基础上出发。当代设计可以始于实践,从现实的可能性开始创造。当代设计遇上了环保的话题,变废为宝,以假乱真,这里的真也许是一种不断探求的乐趣。建筑的成功固然重要,如果建造的过程产生了创造的乐趣和能力,这是一种文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