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生活中的建筑有时候也许是记忆中的缩影。有时候当你不经意间可能到这些建筑,一定会想起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当你走到你一个熟悉的电影院会不想起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人?或者当你走到一个简单的居民楼前会不会想起每个周末你在等的那个人?当小编我想起那些记忆中建筑,自然就有了故事。
北京二十一中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其前身是北平私立崇实中学,创建于1865年,1952年改为现名。小编六年的中学生涯都是在这所隐藏在胡同中的建筑中度过,可以说这座建筑给我的回忆是最多也是最深刻的。小时候看到胡同里面有这么一个相对高大,并且西洋气十足的学校,心里就暗想这一定是个好学校,将来一定要来这里上学。
之所以在胡同里面能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学校能在胡同里,就要说说这个学校的历史了。1865年(清同治四年),基督教长老会牧师丁韪良(W.A.Martin),有感于北京失学儿童众多,便出资租用东城总布胡同民宅,设立蒙学,定名崇实馆,招收附近儿童,课以经学常识,并以基督教义陶冶学生心性。丁韪良在1865-1885年任校长,教学经费为其一人捐助。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1885年,长老会西差会在安定门二条胡同(现交道口北三条)购置较大一处民宅,用作校舍,校长由路崇德(J.W.Lourie)牧师兼任。1891年,路崇德牧师回国,柯凝翰(A.M.Counningham)牧师接任校长。柯凝翰对馆舍力加整顿,筹资经费,设中学,学生越来越多。
1915年,学校耗资4万余大洋重建,盖了5层高的教学楼,学校还有食堂、厨房、沐浴室、游艺室、浣洗室,设施十分先进。1916年学校又将西楼改造,建造理化实验室,理化试验器材药品无不悉备。学校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足可以容纳300余人的大礼堂。1916年,丁韪良先生逝世,全部捐出其遗产息金一千二百元作为学校常年经费。于是,学校设立石印科、织毯科,以给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私立中学全部由政府接管。1952年10月,崇实中学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园居中的五层西洋楼为办公楼,两厢的辅楼是教学楼,建筑青砖灰瓦,布局主中辅侧、两厢对称,可谓中西合璧。标准的教室,配套的设施,掀盖课桌拼条椅,顶灯吊扇暖气,设施齐全规范;平房教室前的花坛用作植物实验园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普教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教会学校的办学背景,“文革”年间,学校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学校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文革期间,真正上课的时间很少,但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在夹缝中,老师们尽可能地认真授课、答疑解惑。文革结束后,学校逐步恢复教学建设。
其实在上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学校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但是给我最深刻的还是要在高考之前的毕业仪式时开玩笑的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化学老师说:“老师,您初三就教我化学,我学了四年的化学可全都是您教的,这以后可就没法再上您的课了。”老师也笑着跟我说:“你不要再说了,再说的话我就要掉眼泪了。”那时候还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话,没想到现在想回学校看看都得在保安室签个名,即使保安还是以前的保安。
我的化学老师
记得有一年暑假结束快开学的时间,想要回学校看看。但是发现学校外墙已经被拆除了一大半,当时以为自己的学校要没了。但是又在想,这所学校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不应该被拆除啊,总是心里还是有一些恐惧,觉得如果这个建筑没了,我最美好的六年回忆也就没了。从那时候才明白了,这栋建筑真的和我有着断不开的关系,因为我的记忆都在这里。
好了,我的故事告一段落,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建筑呢?关注非常设计师网,发送你记忆中的建筑,告诉我你的故事。一个星期后我们将挑选出最有意思的十个故事,发布出来,经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本期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