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何镜堂院士于北大开展“为激变中的中国而设计”主题学术报告会,提出了其主要观点建筑的“两观三性”,两观:
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城市建设领域在数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与广阔的天地。
然而我们的城市面貌在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特色缺失的有为突出。在当前从增量增长转向存量提质的城市化进程中同样蕴藏这复杂的矛盾。
面对激变中的机遇与矛盾,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和谐人居环境的美好愿景,需要建筑师们从构建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三个方面,探索一条既中国又现代的建筑创新之路。
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谐”,绿色、和谐的人居环境要有:在社会层面体现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层面体现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筑文化层面体现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两观三性”分别是指建筑的总体观和可持续还发展观,还有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精神和发展。
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据国家城市的建设的现状以及建筑学科社会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何镜堂院士创立了研究生“三位一体”联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学建筑要先学会做人,勤奋、才能、人品、机遇缺一不可;强调建筑师要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既要有数学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能力,要善于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建筑师复杂的又是综合的,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在相互协作的群体性创作中完成。多年以来何镜堂院士在不断地竞争与追求卓越中建立一个协同创新的和谐团队,成为设计创作好的建筑作品的有力保障。
以“两观三性”理论指导;强调合理的创作思维;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树立合作共享的团队精神。
何镜堂院士的主要作品
设计亮点:中国馆的创作构思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创作理念。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层出挑、庄严华美,形成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主体造型——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汇聚人流,以基座平台的舒展形象衬托国家馆,展现出属于城市、面向世界的中国大舞台形象。
红色印章形式与风口结合
突出遗址主题,尊重原有建筑,塑造整体氛围,以战争、杀戮、和平、胜利四个概念组成总体构思,由东向西顺序展开,相对应塑造了“断刀”、“死亡之庭”、“铸剑为犁”三个空间意境,形成完整空间序列。
钱学森图书馆
“方石”以陈列的东二甲导弹实物为原点迸裂开来,寓意钱老领导下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是“石破天惊”般的重要历史事件。“方石”沿校园道路延长线开始迸裂,在面向城市的一面展开最大裂缝,“V”字型裂缝的玻璃面透出东二甲导弹实物;“方石”立面的肌理抽象而巧妙地呈现钱老的肖像,含笑注视着东二甲导弹。拟像与实物、平面与纵深的并置形成时空对话的场景,突出了建筑的主题。
像素化外墙设计
玉树博物馆
地域——从经幢、坛城等藏族元素中提炼出现代体形与表皮肌理,与地域环境和谐相融;文脉——体量融入城市肌理,圆台形体作为城市轴线收尾,入口庭院实现城市广场空间延伸;场所——入口灰空间及庭院突显出博物馆的场所感,高耸大堂表达出藏文化强烈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