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09:30
入主中国馆:美术馆“升级”艺术宫惠及百姓
李磊向记者做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从1956年到到1986年,期间经历了30年,从1986年到2000年是14年,而从2000年到2012年——即上海美术馆正式从旧上海“跑马场”搬迁到世博会原中国馆内的那一年,时隔仅12年。
“2012年10月1日,中华艺术宫正式开馆,从此以后,上海美术馆就是中华艺术宫,中华艺术宫就是上海美术馆。可以说,我们的美术馆又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李磊表示,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发展文化艺术的条件还很有限的情况下,上海就已经开始了对美术馆的建设,那么今天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上海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级的提升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快。
“与时俱进必定将带动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变,而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服务能力到显着提升,首先惠及的对象就是普通的市民百姓。”李磊表示,其实,从上海美术馆的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楚看到,上海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民生建设,而这种建设“正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几何能级地提升”。
智慧决策层,为民打造最有诚意的“文化赠礼”
谈到许多上海市民恋恋不舍美术馆的这次“大迁”,李磊表示十分理解。“大家不舍得,也是对以前我们艺术工作的认可,是对曾经有过的美好岁月的真诚怀念。但是,其实大家还应把眼光放长远,因为未来的中华艺术宫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由中国馆改造成为了中华艺术宫,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将变得更大。”
李磊表示,2010年盛况空前的上海世博会举世瞩目,而其主体建筑——中国馆则是世博留给上海的一笔珍贵资产。事实上,在这样一座价值不可估量的场馆中,实现了一座城市美术馆改造,这件事本身就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是出于对公众文化利益的考量,世博中国馆与上海美术馆相结合,可以说都是上海市政府给人民打造的一份礼物。因为有着无限可能的中国馆,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座免费开放的、永驻上海的文化艺术宝库,这归功于上海市政府的卓越远见。”
李磊表示,中华艺术宫的诞生,凝聚着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也是智慧的决策者为城市的文化基础建设和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谋利益。“其实,上海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都因为长期以来的场地问题而被闲置在库房,成为巨大的浪费。但这个问题已经随着中华艺术宫的诞生有了解决的方法。”
“一座好的美术馆要让每个市民都为她自豪”
回想起上海美术馆与和热爱她的人们,李磊向记者谈起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已故着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吴老曾经说过,如果他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在上海美术馆里有一面墙,上面可以挂一幅他的画。有人曾经问过吴老,为什么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吴老说:上海中西文化交融,引领风气之先,在文化方面更是开明开放,而他的艺术作品也是如此,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他想要让大家看到中国艺术的美。”
记者了解到,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今天的中华艺术宫已经特别为吴冠中开辟了专馆,收集到了有史以来最全的吴冠中艺术作品。“现在,我们不仅有能力为吴老们补上那面遗憾的墙,还可以做到,为更多的艺术佳作献上广阔的展示空间。如果要说未来,我希望中华艺术宫能做到立足上海,携手全国,面向世界,而在这一点上,上海的文化工作者们仍任重道远。”
李磊表示,如果要打比方,他会将美术馆比喻成“城市的客厅”,但对于中华艺术宫而言,她的未来将不仅限于客厅,同时也将成为一座文化宝库、一个城市文明的精神容器。
“一座好的美术馆,就要努力成为让每个市民一提到她,都会感到自豪。”李磊坦言,“就现在而言,不论从公共服务的细致度,空间完美度,还是展览的水准度,中华艺术宫离世界一流的美术馆仍有距离。希望通过三年规划,与全球更多的顶级艺术博物馆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我热忱地盼望有这么一天早日来到:那时候,中华艺术宫能成为集中国近现代美术之大成处——一个世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首选之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