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曾挺立于芝加哥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4-13 10:28:50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或许如今已不见踪迹,但是它以一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规划城市的方式。

  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大楼或许如今已不见踪迹,但是它以一种过去难以想象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我们规划城市的方式。

  1871年芝加哥大火摧毁了大多数的木质建筑后,钢架结构的家庭保险大楼在1885年建了起来。

  任何人都不会对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在美国诞生感到意外,但是很多人会惊讶于第一座拥有摩天大楼的美国城市是芝加哥。尽管没过多久,曼哈顿就将拥有钢架结构大楼作为自己的目标。摩天大楼的兴起是起源于美国中西部的首府,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设计的家庭保险大楼。大楼当时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10层高度(1890年时增加到了12层),主要的材料是合金,而非砖石。

  据说,作为巴黎中央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和居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 Eiffel)的同学,詹尼起初很怀疑铁骨架是否能够支撑起一座大楼,但他看到妻子将一本很重的书放在了一个小小的鸟笼上面,而鸟笼很轻易地支撑起了这份重量。以芝加哥大火(1871年,大火将市中心3平方英里以上的木结构建筑夷为平地)和19世纪80年代芝加哥飞速发展的经济为契机,高楼历史上的新篇章开始了。

  家庭保险大楼只有同体积的石质建筑的三分之一的重量。   出于明显的原因,当纽约家庭保险公司想要在芝加哥市中心空出的地方新建一座总部时,他们希望大楼能够防火,且足够高,“在银行地板上要有最大数量的小办公室”。詹尼的金属结构设计赢得了他们的公开竞争,这不仅得益于相对更好的耐火性和材料,还得益于覆盖着石头的外部铁柱所提供的额外保护。

  不同于之前的建筑(当时的大楼只依靠自身的砌体墙片支撑),家庭保险大楼不需要为了更高而变得更厚、更暗、更闷、更重。钢铁结构的它只有同体积的石质建筑的三分之一的重量。

  1931年,家庭保险大楼的赤褐色拱肩 图片来源: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Chicago/Getty

  并不是每个人都立刻相信詹尼的设计足够坚固可靠。“哪里有这样的建筑呢?”看到这样的设计,委员会的人这样问。詹尼则回复道:“你们在芝加哥的大楼将会是第一个。”

  当大楼开始建造后,家庭保险公司和芝加哥市政府为了进一步调查大楼是否能真的支撑住,临时停止了这个项目。不久,詹尼想用一种国外的新材料——钢,来代替原来的铁结构,支持他这种想法的是匹兹堡的卡耐基-菲普斯钢铁公司。这引起了更多的质疑。一份1962年的《生活》(Life)杂志回顾了当年围绕着摩天大楼的故事,“一场抗议集会上,人们模仿着暴露在突变温度下的钢梁扭曲盘绕的样子,吓到了他的同事们”。

  但是在这次事件中,不仅家庭保险大楼建了起来,它也代表了整个建筑运动,即所谓的芝加哥学派。他们在技术上促进了美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推动了国家的前进。

  1931年,美国建筑师安德鲁·尼古拉斯·雷伯里(Andrew Nicholas Rebori)和他的同事们在检查家庭保险大楼的拆除现场,检查大楼的结构。   尽管在美学标准上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为“商业化风格”,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们对于创造革新式的高层建筑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的尝试不仅有着钢铁材料的支持,还有维持高楼灯光、电梯运行所必需的电力支持。这个团体中有建筑师丹克玛·阿德勒(Dankmar Adler)和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后者的公司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事业起步时给予了很大帮助。团体中还有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他在1902年设计了纽约城内的熨斗大厦,这座建筑挺立至今,看上去依然惊人。

  通过发展和完善“摩天大楼”这一概念,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不仅在20世纪以先前不可想象的密度改变了人们建造城市的方式,这种影响至今还能在那些地平线上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中找到踪迹。詹尼的设计给了芝加哥有限大小的市中心(并不是今天的Loop区)一种向上扩张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向外扩张。向外扩张的概念曾经限制了纽约和世界上的其他都市,并在之后的世纪中给继续给城市带来压力。

  1890年,家庭保险大楼建成5年后,一位艺术家对芝加哥拉萨尔街(LaSalle Street)的印象。图片来源:Glasshouse Images/Rex。

  20世纪40年代见证了“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出现,他们在城市向上扩张的过程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场运动势头大增,是德国现代主义者路德维希·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芝加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改革了3D筒状结构时,其效果恰如第一个芝加哥学派在改革钢梁结构时一样。孟加拉工程师法茨拉·卡恩(Fazlur Khan)则在使用方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约翰·汉考克大厦及西尔斯大厦(现在的韦莱集团大厦)中的设计中都成功运用了筒体结构。

  筒体结构使得这类型的摩天大楼不断创下世界纪录,并塑造了城市的身份,例如纽约的世贸中心、吉隆坡的双子星塔,以及即将建成的高达167层的世界第一高楼——吉达的王国大厦。尽管摩天大楼本身被视作典型的美国式的创新,但现在最大胆的例子往往出现在美国之外。

  詹尼坚信要为更长远的时间设计建筑,这样,未来的人们就能够“在建筑中读到建造者的感受与渴望”。可惜的是,他的杰作在1931年被拆,为另一座摩天大楼——菲尔德大厦(现在的拉萨尔银行大厦)让路。但是它的遗产如今存在于每一座大城市中,过去130多年间建起的摩天大楼已经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存在。而每一座摩天大楼,都应当归功于当年的家庭保险大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