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5-11 13:51:29
编者按: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看了一圈后,发现城市越来越趋同,哪里都差不多。那些有着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越发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存众多的城市,因其保存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能够较为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而成为北京古都风貌的集中体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一座城都应有自己的灵魂。历史风貌在现代林立的高楼大厦的围追堵截中要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每一个建筑师,每一个有文化传承意识的中国人都该关注的。
“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学术沙龙 合影 “古都风貌与旧城改造”学术沙龙
2015年5月9日(周六)下午1点,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发起,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北京悉溪环宇建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学术沙龙在北京The Temple Hotel隆重举办。沙龙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以及中国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主持,同时邀请到新浪智库总监张翔先生作为“它山之石”媒体人对话小节的特邀主持,业界知名的建筑、规划专家,学者、保护技术专家、媒体学者等到场参与讨论,The Temple Hotel创始人Juan van Wassenhove、林凡作为特邀嘉宾亦出席了此次沙龙,分享了东景缘(The Temple Hotel)五年间的复原、改造过程。非常设计师网作为媒体代表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
中国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胡越
The Temple Hotel创始人Juan van Wassenhove、林凡分享东景缘的复原、改造过程
古都风貌保护和旧城改造作为一项与城市建设、改善民生、传承文化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自建国以来就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与旧有设施的不断更迭……高速发展下的北京和很多中国城市一样面领着日趋同质化的倾向。那么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古都风貌?我们的旧城改造的现状究竟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有着怎样的选择?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我们又将何去何从?沙龙从设计,规划,研究,管理,开发以及建造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保护这一议题来探讨首都未来的建设。
建筑师的实践与感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BIAD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朱小地,TAO迹·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华黎,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关飞,APEC主会场汉唐飞扬主设计人刘方磊从“建筑师的实践与感想”这一主题出发,分别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感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BIAD艺术中心主持建筑师朱小地
朱小地先生结合近期参与的长辛店镇、前门东区两个片区的设计项目提出了“文化整体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保护好历史留下的物象的同时,更要能保证原住民生活的延续,同时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保存基本完好的城市氛围城镇项目来说,朱先生感觉更多能够尊重城市或古镇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不要简单地以建筑师角色进行对城市或者古镇新的干扰。
TAO迹· 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华黎
华黎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最近在白塔寺历史保护区做的一个仅有100平米左右的小项目,他将这个项目起名为四分院,过去的四合院对应于家庭合居的社会结构,而四分院则对应于今天个人居住私密性的需求,将建筑成为新的生活结构的体现。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旧城改造所面临的狭小空间,如何维系原有的城市密度以及如何营造传统美学的意境他也给予了实践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中国建筑设计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建筑师关飞
关飞先生将他的分享起名为“城建县建和乡建”,分别以北京、四川省的三台县、玉树三个项目诠释了他及其所属的崔愷工作室面对城市,特别是北京城市建设规划、县城级别的城市保护、乡村级别规划的方式与概念。以在北京昆玉河沿岸项目为例,通过以城市人流和城市街区基本尺度为出发点进行规划,为轴线以及步行空间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以四川三台县的古城保护项目为例,尽量以生长的方式做规划设计,把保留的部分进行选取,生长的部分和保留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解决的方案;以玉树的康巴中心项目为例,将都市的情怀带到玉树,希望玉树可以回归其该有的城市发展现状。建筑的尺度嵌入回原来的城市肌理,将建筑的功能打散体量,保持原来的流线和步行空间。
APEC主会场汉唐飞扬主设计人刘方磊
刘方磊先生通过乌镇、丽江不同地区,不同的旧城模式,阐述他对旧城改造问题一种“微循环”的感觉。同时他提出工业化的手法进行旧城改造,一定要加入手工业的情结和人文色彩,将生存的模式保留下来,因为我们的旧城不像欧洲旧城那样延续。
古建保护与旧城改造的现状与思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冯斐菲,中国建筑设计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苏童就“古建保护与旧城改造的现状与思考”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吕舟
吕舟先生从历史性城市景观这一角度着手,探讨历史城市的保护。他认为,城市是活的,没有人的问题自觉,没有社会文化自觉和社区的文化自觉,空谈保护很难,现在的城市需要的是新的文化,传统的东西和现在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远,如果硬要把传统的东西按住,那么历史城市的保护将极其困难。
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冯斐菲
冯斐菲女士重点讲述了自己对于文物开放与修缮的态度。她认为文物的保护应该借鉴街区保护,街区是活的,必须让人在里面生活,有现代生活方式的纳入。文物的保护,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到人在里面的生活。
中国建筑设计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苏童
苏童分享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做的“车公庄大街19号”项目,以此为切入点对旧城改造街区更新的项目做了整理和梳理。他认为街区历史不能止于民国,应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大历史街区范畴。街区保护不能是一种声音,不管是规划或建筑单体,公众参与才能激发城市活力。
保护技术
沙龙的第三阶段重点讨论了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技术。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侯建设,宝贵造石艺创始人张宝贵,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博士、研究中心主任刘航,作为这一环节的主讲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委员侯建设
侯建设主要做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以及外滩的保护建筑。他从外滩的东风饭店、和平饭店等项目,从法律、保护修复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历史建筑修缮和古都风貌。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博士、研究中心主任刘航
刘航先生从抗震的视角,提到了4月27日尼泊尔地震中损毁的古建,以及08年汶川地震后对古建文物的修复。他在讲演中,以国内外的一些经典项目为例,阐述了隔震加固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作用。
宝贵造石艺创始人张宝贵
张宝贵先生在沙龙中分享了两个传统建筑保护的小故事,分析如何利用材料技术来实现传统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第三方感想
刘勇、徐铁人、张峻三位发表第三方感想
沙龙最后环节为第三方感想,以圈外人的视角来探讨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专栏作家、文化研究者刘勇,专栏作家、人文旅行家徐铁人,城市推广专家,旅行行业从业者张峻三位分别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从巴黎、墨尔本、北京等世界闻名的文化城市谈自己对古都风貌保护与旧城的改造的理解。刘勇先生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建筑师是文化工作者,是有职业操守和文化追求的人。希望中国的建筑师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古建方面包括古村落,包括古城镇建筑学精华,再加上现在的东西,古都风貌和旧城改造会有一些新的亮点出现。
(文中照片由吴吉明、熊悦拍摄,文字由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委员会、北京悉溪环宇建筑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