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根史郎:TOWN MUSEUM-将城市打造成美术馆之“第三空间”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7-15 10:08:43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本文开头所列出的题目,来自于我的老师(六角鬼丈先生)所起的“TOWN MUSEUM”这一名称。该题目,不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美术馆”这一名词的意思,也不是“城市博物馆”所理解的
菅根史郎  
  在我来北京这十几年中,北京这一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公司附近的CBD这一带,其变化尤其显著。目前,在国贸桥的东北侧一群超高层(CCTV旁)正处于紧张得建设中,更让人深刻得感受到了城市无限的发展潜力。虽然城市的形态一眼望去颇有国际化的感觉,却感受不出其生命力及个性化的文化魅力。尽管富有生机的城市天际线,也能构成城市街道的魅力,但如果缺乏了那些人性化舒适的空间、富有趣味性、个性化的商铺或者开放空间的话,也不能被称为是有魅力的城市。目前高楼的底商,因为租金的上涨,基本上都是一些金融方面的商铺或是些毫无乐趣而言的加盟店。周边绿地也仅仅是为满足视觉上的设计,而没有通过赋予其活力的手法得以充分利用。这种状况,不只局限于CBD这一带,其他的商业区域也是如此。在北京这个城市,日常或者周末,能让人想去的地方似乎极少。我想这不仅仅是我个人有这样的感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商业/文化用地、绿化/公园用地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建筑退线的要求也很严格。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在城市街道上本应创造出很多具有魅力的空间场所。   而本文开头所列出的题目,来自于我的老师(六角鬼丈先生)所起的“TOWN MUSEUM”这一名称。该题目,不是通常所说的“城市美术馆”这一名词的意思,也不是“城市博物馆”所理解的,将城市作为文化财产来保存的固定化的意思。而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动词“将城市打造成美术馆”。即利用艺术的手段,挖掘出城市所独有的魅力,将整个城市变成美术馆。这并不是说在街头巷尾树立些造型奇异的建筑,仅在视觉上形成有趣的场所,而是通过“TOWN MUSEUM” 这一行为,赋予空间以生命力,挖掘出街道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或者说创造出新的可能性。不只是仅从硬件方面做出提案,而是包含了用户、软件、使用方式各方面,来创造出可能性。   目前我的家人都在北京生活,对我而言,北京可以算作是第二故乡。正因为如此,从内心深处希望城市能成为更加富有魅力的场所。而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又能为城市做些什么。因此想通过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几种“赋予城市魅力的方法”。   首先,先介绍一下关键词“第三空间”(也称第三类场所)。这是1989年由美国社会学者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著作「The Great Good Place」中所提出的概念。根据他的理论,第三空间是指提升城市魅力的一种概念、哲学。而生活中存在着不可或缺的“两种场所”,即第一类场所,代表家,而第二场所代表职场或学校。这两种场所的重要性,无论在所有的国家城市都被充分认识,硬件设施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然而,第三空间的必要性与其存在方式,却是因国家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拿美国的城市与西欧历史城市相比,这种第三空间就显得比较薄弱,这也正是美国城市魅力上的弱点。法国与意大利的“咖啡馆”、英国的“酒吧”就是西欧所谓“第三空间”的代表案例。在西欧的咖啡馆及酒吧里,有着美国的餐馆中所不具备的“舒适、活力、交流”。大多数的市民将那里作为“休息与交流的场所”,即作为“第三空间”,日常充分利用的场所。   这种第三空间,不仅是理想的场所,还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场所。例如,在巴黎,咖啡店和早市等公共空间的使用费所产生的收入占到市税收总额的8%。星巴克的CEO霍华德·舒尔茨于1983年到访米兰之时,正是对意大利的咖啡店感触深刻,才开创了具有第三空间意识的商铺,形成了今日星巴克的成功局面。   在日本也存在关于第三空间的描述,与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的理论相似,却也多少有些不同。日本的服部KEI二郎先生在其著作《城市与繁华街-商业立地论序言]》(1977年)中提出了以下的观念。   人类为了维持日常生活,需要三种生活空间。每天重复的衣食住的生活场所,维持家庭与近邻社会生活的居住空间被称为“第一空间”。然后是为了维持生活所需,而要通过产业活动来获取经济食粮的职场空间,即“第二空间”。   在第一与第二的生活空间里,清楚得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在那里能充分得展现了亲子关系、近邻关系、上司、同事、后辈关系等竖向型社会关系。上下系列、身份等的地位关系变得更加明确,也是个人很难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活动的场所。   相对而言,人类创造的地域社会中,同时也存在着个人自由、行为具有价值的空间和时间,即“业余空间”和“业余时间”。在这里,由个人价值观和责任所支撑的行为每天在这上演。人们可以从家庭、身份、熟人、各种关系中脱离出来,享受个性化的购物与娱乐,社交与活动,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实现,体会解放的感觉。正是这种业余行为可以得到自由实现的场所,便构成了这里想要探讨的问题“第三空间”。而所谓的“人群中的孤独”“城市赋予人自由”这种观念,是基于日本人思维中所产生的关于第三空间的一种价值观。这似乎与西欧所提倡的作为“休憩和交流的场所”的第三空间有所不同。   无论怎样,“第三空间”这种观念,我觉得是否可以作为发展北京成为魅力城市的一种手法呢?
 
菅根史郎介绍   1975年生于日本东京   2001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学部。   2005年获得一级建筑师资格。   2001年开始出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同时担任六角工房首席设计师。   2008年成立菅根史郎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菅根先生拥有14年的建筑设计经验,在来华9年的时间里,凭借新颖的设计理念、敏锐的触觉及多元化的素材,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作品。同时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际空间研究室”客座研究员,他积极培育未来的设计精英。菅根先生希望,通过建筑和城市,在未来连接起新的日本中国的两国关系。 (以上文字出自建筑师菅根史郎,转载请注明) 以下为建筑师菅根史郎的代表作《成吉思汗博物馆》:
 
  作品简介:   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文化的特性之一。   追溯历史,蒙古族没有固定的建筑,他们认为自然的元素才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对于成吉思汗博物馆的建设过程来说,也是一个蒙古精神重构的过程。   成吉思汗在蒙古文化中象征着山一样的丰碑,是自然的化身。   设计师尊重蒙古文化的精髓,将成吉思汗博物馆塑造为自然的一部分,其形态本身就是山一般的神秘和沉静。   整体建筑的文化意义在于以平面形态和布局,体现成吉思汗开创的欧亚大陆版图,并以鄂尔多斯为中心,向十三个方向发散的十三条建筑轴线代表十三世纪以及成吉思汗创建的十三个世界之最,象征着成吉思汗对于整个时代带来的震撼。   规划用地面积:10万平米   建筑面积:13000平米   建筑高度:36米   建筑密度:10%   容积率:0.13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