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9-25 21:55:19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朱小地先生,陪同国务院参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玉平女士来到现场
9月25日,北京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会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召开。会议以“智慧互联•设计创新”为主题,围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设计行业创新、设计行业与其他行业资源共享、设计行业在智慧城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的相关讨论,作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领域在智慧城市课题上的首次行业集聚、整体发声。
与会嘉宾
自2012年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的公布开始,“智慧城市”概念开始逐渐走入了国人的视野;而当今,在国家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一体化、并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城市如何智慧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会议现场
本活动同时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版块的重点活动向社会开放。
----------【会议回顾】----------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田文发表讲说称,我们当前正处在很关键的时期,北京又处在非常重要的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毡靴布局定下来了,北京本身未来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新的机遇当中,学界是否要先来研究和讨论呢?从智慧城市的角度来讲,包括像地下管网的问题,城市整体布局的问题、交通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思路。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土木建筑当中最核心的一个连接点和纽带,所以应从设计创新的角度上看待城市智慧互联互通,看待城市未来的发展和规划。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崑生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崑生在致辞中称,习近平总书记对改进和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等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市委市政府规划委等领导对进一步提高首都规划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明确了历史责任的新担当,也为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表示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与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的团结协作,克服困难,争取新的辉煌。
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桂芳
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桂芳首先简单介绍了智慧城市的情况,提出解决城市发展中承载力不足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在创建过程当中,从规划、管理、服务、产业、民生、社会资源引入等各个方面,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试点的创建,在试点城市当中选择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在企业运营模式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方面,比较有特色的试点城市。
瑞典SWECO可持续工程与设计公司高级总规划师PETER KRIGSTROM
PETER KRIGSTROM给大家介绍了SWECO,以及所做智慧城市的项目,并带来了他个人对高科技技术出现带来一些现象的思考。他认为在可持续都市发展这样大的范围内,智慧城市作为关键词,现在被提及的次数是越来越多。智慧城市概念在未来会产生无限的可能性,发展技术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同时也非常有必要畅想一下,新的技术到底怎样能够造福于人民的生活和福祉,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好。智慧城市整体目标有利于整个社会降低碳水平,减少生态影响。
中国建研院中技集团智慧城市研究所副所长田原
作为设计师,我们一致认为是设计师(建筑师)在设计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但是设计师本身被改变了吗?如果设计师还没有被科技改变或者站在时代前沿的话,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和工作领域很难有根本的改变。那么,科技究竟改变了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我们的工作呢?那么在建筑领域又改变了什么?中国建研院中技集团智慧城市研究所副所长田原以“智慧云,科技改变生活”为引子,分享他们了基于云的设计应用。并以小说《失控》作类比,强调去中心化以最小的规则实现智慧城市。“印度街道的车水马龙的画面始终复线在我的脑海,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慢慢悠悠的牛车,飞驰而过的汽车,这些乱七八糟看上去乱七八糟的景象,实际上是社会的状态,也是一种生态,看似很乱,有序各个部分在有序活动,按照自己的目标和需要的功能前进……”书里或者科技界里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去中心化。我们原来传统模式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中心化。这些信息从何而来?建筑感知了你的需求了吗?甚至感知到每个人的需求了吗?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陈喆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陈喆通过两个案例,着重分析了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资源的集约与高效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应依托完善的评估体系,利用新型技术手段从本源上解读城市,发现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坚持“一城一策”战略,明确城市目标及发展方向。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如何突出城市生命的属性,拒绝千篇一律,应从完善的城市评价体系出发,自上而下的引导,自下而上的创新。实现城市资源集约与高效利用是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雅捷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雅捷女士从北京市建筑能耗核算技术方法、北京市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北京市建筑能耗规划清净剂对策三个方面做了分享。对于以三产为主的现代化大都市,建筑节能减排是降低城市总能耗的重要核心。但以往建筑节能工作更加偏重节能技术的推广,忽视节能策略中非技术的内容,使总体节能效果受到质疑。演讲从城市宏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入手,以微观层面的建筑能耗实证研究为基础,建立覆盖城乡,并与用能终端相联系的建筑能耗核算框架,对建筑能耗进行总量宏观判断和结构深入分析。详细剖析了北京市各类建筑的能耗现状,以及未来规划发展情景,提出住宅建筑能耗分为城镇成套住宅、城镇非成套住宅,以及农村住宅三类。结合建筑能耗情景分析,定量化的提出了建筑总量规模控制,和不同节能技术在建筑节能总体工作中的贡献率。结合城市规划编制管理要求,提出了建筑节能的规划策略。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韩辉
韩院长演讲的主题是当下的火热话题海绵城市,阐述了海绵城市提出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开展存在的现实挑战与思考,图文并茂并以土人设计10个设计工程为例深刻解释了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与关键工程技术。
首先他认为,应该科学和系统的看待水问题,全国普遍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水问题的综合性与解决水问题的单一性的根本逻辑冲突。海绵城市并不是一个全新城市建设内容,而是对城市用地开发、雨洪管理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理念落实。更考验设计、业主、施工机构的快速学习理念和技术整合落地能力。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技术精密价格昂贵的高技派,而是向自然学习向农民学习向传统学习的低廉时效的低技派。 他提出,海绵城市应该践行完整的生态价值观,完成从“水适应人”到“人适应水”的转变。核心理念是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形成“海绵城市”的核心,实现海绵城市甚至海绵国土。他进一步通过国土安全研究等三个案例展示生态空间划界确权的规划技术。以上海、哈尔滨、金华等地的七个案例充分展示了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水质生态净化、土地仿生修复、回归丰产与美丽、海绵细胞七项关键工程技术。
演讲的最后韩院长又对海绵城市的项目融资和投资模式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建工集团北京建筑基础发展有限公司刘研涛
引入互(物)联网技术,解决供热系统中数据孤岛问题,将能源管理和实体管理进行整合,实现“互联网+”的模式,有效扩大供热系统平台管理范围,实现供热系统的智慧运营管理。建工集团刘研涛带来“互联网+区域供热能源管理技术”的讲演。他提到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与能源管理系统整合,为用户搭建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这个系统能够针对用户需求。共享性,开放的网络架构,使信息在权限内实现共享,建立集中的云服务平台,供热企业或者用户不用自己单独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接到这个平台,配置相应的功能和模块就可以实现要求。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王勇
智慧建造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工业化和社会化基础上的一种信息融合、全面物联、协同运作、激励创新的工程建造模式,它是建立在BIM+GIS、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之上的工程信息化建造平台,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的融合,可以支撑工程设计及仿真、工厂化加工、精密测控、自动化安装、动态监测、信息化管理等典型应用。同时,智慧建造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的重要途径。本报告从国家体育场的数字化建造技术讲起,系统地介绍了北京城建集团在昆明新机场、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北京槐房再生水厂等大型工程中进行的数字化建造与智慧建造探索与实践。
BIAD第四建筑设计院设计总监奚悦
BIAD第四建筑设计院设计总监奚悦女士代表设计团队和大家分享在“中国尊”这个项目上面在数字化背景下BIM技术的应用与探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主体设计方,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发挥了主导作 用,同时向施工阶段延伸,确保工程顺利对接。在设计过程中,针对BIM技术应用,主体设计团队从初期的策划,到中期的实施,直至后期出图及向施工、运维延 续,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实践。通过全专业、全过程的BIM技术应用,真正达到高完成度的设计目标。
广联达研究院长刘刚
广联达研究院长刘刚认为,建筑行业在新常态下,迫切需要利用以bim为核心的科技手段支撑行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以“BIM+”为代表的BIM深度应用将有效促进和支撑建筑施工行业的创新发展。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通过以BI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设备、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将促进项目的集约化和精益化的管理。在建筑业发展过程当中是建造的过程,也是需要更加精益智慧和绿色。BIM并不是孤立,首先是和工业化的融合,有物联网技术、芯片技术和相关其他的技术,云技术相结合。其使命只有一条,希望用科技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用科技手段实现让建筑更美好,让建筑的环境更美好,让城市环境更美好。
嘉宾合影
同期进行的优秀工程展览
(摄影/供稿 北京土木建筑学会 吴吉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