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菱形纹刺绣残片”伊始,这一精巧技艺就与华夏儿女的生活密不可分。
刺绣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菱形纹刺绣残片”伊始,这一精巧技艺就与华夏儿女的生活密不可分。绣工双手与丝线之间的交互,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映照着不同时代的风土民情与社会变迁,也彰显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接下来小编带大家进入‘中国刺绣’这个精美艺术世界,通过了解刺绣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刺绣的工艺特点,您将领略到手工刺绣源远流长的技艺始起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脉络。
【
中国刺绣发展史】
商周时期 1600BC—256BC
1974年,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一块“刺绣残片”,准确的说,应该是刺绣印痕——在几千年形成的腐泥和殷商铜觯上,发现了黏附的菱形纹刺绣残片,绣线细而柔软,并有深浅不一的晕色,图案体现出明显次序感,是对等级社会的一种强调。这种印痕类似我们现在的发辫,故又称其为辫绣或辫子股锁绣。商周时期,丝织品受王室重视,设专管蚕事的文官“女蚕”,已有专门的纺织业和缝纫工业。但是刺绣实物却不易保存,难以目睹。
春秋战国 770BC—221BC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这也是年代最早的出土中国刺绣品。战国时代的刺绣目前留存实物较多,仅楚墓就出土21件;刺绣品花纹10多种,纹样的构图一般按照长方形和菱形布置,主要有蟠龙飞凤纹绣,舞凤舞龙纹绣,花卉蟠龙纹绣,一凤二龙相蟠纹绣,一凤三龙蟠纹绣,凤鸟践蛇纹绣,三首凤鸟纹绣,花冠舞凤纹绣等;有的纹样还有虎;动物纹样以花草、枝蔓,或为纹样的组合部分,或作为纹样的连接和间隔。
汉晋南北朝 201BC—589BC
汉代都城长安设织室管理纺织染手工业,刺绣工艺有飞跃进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外经济贸易及文化的交流。刺绣除服饰外亦有2品及装饰宫室车舆、帐帷等用品。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佛教普于民间,以佛像刺绣为供养品德风气盛行,开观赏刺绣先河,绣品多为云纹、卷草、瑞兽等图案;魏晋时还扩展至人物、山川地理、星辰天象等。典型的汉式刺绣花纹单位趋细小,擘绒技法出现,开始有两三色渐浓渐淡的丝线配色技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刺绣有局部的串珠钉金。
唐及五代十国 618—979
唐代刺绣是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综合融会的启始时期,其发展特点与当时社会对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关联,产生不少唐绣佛像。唐代民风随性,生活富足,故刺绣图案除了佛像人物,也渐兴盛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针法除了传统的锁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晕裥绣、蹙金绣等多种技法。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娟,刺绣作品替代了颜料成为绘画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唐绣的独特风格。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的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
宋元时期 960—1368
宋元时期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的高峰时期,特别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设文绣院,徽宗皇帝设绣画专科,南宋时苏杭成都设锦院,元大都设文绣局。刺绣作品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绣画在此时期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元世祖忽必烈则推崇藏传佛教,刺绣更多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宋元时期绣品的种类从针法上分平绣和钉线绣两大类,从原料喜用金色,又分为“蹙金绣”和“彩丝绣”两种。元蒙贵族尤为喜用金线刺绣,故此期金线绣得以大肆发展。
明代 1268—1644
明代手工艺极为发达,刺绣用途广泛,品种丰富,且趋向繁缛华丽的风尚;特别是江苏出现了“露香园”顾氏绣派,开一代风气——其构图讲究,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顾氏绣派还尝试将草、胎发入绣,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衍生了新的绣类。明朝中期新创洒线绣、大面积钉绣也是前所未见的新技法。
清代 1636—1911
清代刺绣是集传统刺绣之大成的时期,以最精良的工艺技术生产帝王官员用品,而普通城中则出现经营刺绣工艺品的行庄,许多画家参与刺绣画稿设计工作,刺绣品类万千,各树特色,争奇斗艳。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溪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刺绣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近代 1840—1949
民国初年有不少传承清期的刺绣艺术家,在各重要刺绣生产地亦有刺绣研究所成立。同时,非帝制下的新时代统治者,不再使用刺绣为装饰官服,民间刺绣学习及从事刺绣工艺的风气,因崇尚西风及国家战乱的情况下逐渐式微,刺绣工艺虽续有发展,但不见家家户户从事刺绣的盛况。庞大的国家经过多年国外列强欺凌和内部军阀混战,百姓处于水深火热,手艺人也都在颠沛流离中,因此,民国刺绣的发展几乎停顿,流传至今所见绣品基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艺术和观赏角度出发的刺绣艺术精品却罕见。
现当代 1949至今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社会快速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机器使用,令传统手工刺绣制品越来越多,刺绣文化得以快速推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绣种也蓬勃发展,除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外,瓯绣、锡绣、汉绣、晋绣、秦绣、辽绣、渝绣等二十四个绣种发展迅速,维吾尔、彝、布依、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藏等也都有自己的民族刺绣,众多技艺上遵循经典的手工刺绣作品,仍成为极具高附加值的艺术藏品。经典传统手工刺绣技艺,也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社会进行保护。
【刺绣作品画稿】
在真丝底布上绘制绣样,是所有手工制绣开始制作的第一步,此组展品,是用毛边纸、蜡纸模拟绣工用绣针透过竹粉在布面制图的效果。上好的中国刺绣精品,均要在此步骤上煞费心思。
《九龙宝鼎》画稿局部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龙教子图》画稿局部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团正面龙》画稿局部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不论科技如何高速发展,手绘稿永远有其充满人文情怀的魅力所在,远非工业机械所能及,幻化成刺绣落针,其之细,惹人动容。
《大展宏图》画稿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枇杷鸟》画稿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芙蓉谷里出新彩》画稿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鸾凤梅》画稿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手工刺绣材料及工具】
纸丁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用于刺绣图案线条的立体垫高效果。白色纸丁用纸卷成的,彩色纸丁则是用白色纸丁再卷一层布同颜色的丝绒线而制成的。
填充棉
腈纶面,一般用于大绣品的垫高立体,质地蓬松;纯棉花,用于小绣品的垫高图案,质地较细腻。
剪刀
大肚短吻的剪刀是刺绣剪线专用。1950—1960年代的手工剪刀刀头更加纤小。
老花眼镜
绣娘由于用眼过度,多数需要佩戴老花镜。
顶针
金属顶针并不是绣娘常用,胶带缠上几圈的布顶针反而更加舒适。
线轴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两根木条、一根木片就成了绣娘的金角线轴或金板线轴。寻常工具不需要精致,便捷就好。
绣线
1960至1970年代的金线银线和丝绒线虽已渐为古典,不多常见,仍与现代丝绒线、花线完美融合,用于中国刺绣精品的制作。
绣针
大号针用于刺绣雕规缝线。普通丝线被劈成32份后,每根不到10微米的丝线,只能穿过最细的小针。
护手霜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手工刺绣坊里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就是绣娘用的护手霜和万金油,此展台物品均取自潮州绣娘真实所用;尤其万金油的使用频率非常多,疲劳时擦涂太阳穴,嗅一嗅薄荷,以提神醒脑用。
刺绣底布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早年间,手工刺绣的底布多以历朝历代的中国画布底色为主,包括靛青、明黄、赤红、墨绿、杏色等,材质均为真丝面料,当代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延续了这一传统,底布颜色则根据刺绣内容的愈发丰富,而越发明快简约。
矫正钳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好的绣娘往往身兼多职,不仅要心思细腻,飞针走线,还得会弄钳舞棍。矫正钳是用于刺绣雕规铁钉的固定与拔出,同时也用于矫正绣花棚上的刺绣画面。
铁秤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在现代大厦里推开一扇普通的门,二十位绣娘闪现在眼前,只感觉穿越了时空,尤其这斑驳的铁秤,没有被电子秤代替,就是老绣娘们遵循着传统的荣耀,用如此古法来计量面料和丝线的细微比例在一针一线和古朴老秤之间,是一种铁杵磨针的传承岁月。
绣花棚及刺绣半成品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这是一幅刚开绣不久的《芙蓉花鸟图》作品,您是否清晰看到丝线在底布上游走的痕迹,以及遥想到绣品完成时,芙蓉花鸟旖旎翩翩的交叠之美。
绣花棚及刺绣半成品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这是一幅正在绣制的《团麒麟》刺绣作品,绣娘正在用垫高绣的技法填充棉絮,以立体突出的效果,体现麒麟祥兽丰满健硕的身躯,和威武洒脱的动势。
绣花棚及刺绣半成品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这是一幅即将完成的《团正面龙》刺绣作品,可以明显看到垫高绣的技法已经完成。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高绣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富于质感的舞动身躯。
平金绣残片(正面)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这是蔡民强和李春亮先生的一位朋友,请他们帮忙修复的一块平金绣片。原绣品因为保存不当,被光久晒,导致原真丝墨绿底布裂开,绣片损坏。
平金绣残片(背面)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这片制作于1950年代的绣片虽已破损,但仍能通过缕缕纱线的痕迹遥想到绣品当年的精致夺人,尤其是平金绣针法下的云纹,毫不畏惧历史的沧桑,富丽依然。手工刺绣芳仪传世的魅力,可见一斑。
手工竹凳
(图片来自“THINK SILK丝想”顶级刺绣艺术展)
绣花棚下通常会放两张凳子,一高一矮,眼前这个小小的、手工制作于上世纪50年的竹凳,是在绣娘刺绣时,用于垫脚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