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但它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一出现,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
春秋时期,金银错的日常生活用器罕见。但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则广泛流行,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许多贵族用的高级日用青铜器,都有金银错的工艺;春秋后期至战国秦汉,青铜兵器上,广泛地使用了金银错工艺。春秋至战国早期金银错兵器的主要特点,是金错铭文。铭文字体以鸟篆文最多见。战国秦汉皇室、王室和各高级官吏的车子的铜构件,常常金银错几何纹饰。战国秦汉墓中,出土了数以百计的金错五末:辔、辕首、衡末端铜冒。
装饰手法
中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已发现的,主要有镶嵌法和涂画法二种,也即镂金、错彩。
镶嵌法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的是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涂画法
这是汉代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汉代是我国金银错工艺最盛行的年代,那时所说的金银错,就是把金银涂画于青铜器上的意思,所以,广义来说,就是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如用金钱绣成图案花纹的背心,汉代就叫“金错绣裆”,而在漆器上做金银图形的,叫“金漆错”。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金涂”法主要工序如下:
第一步是制造“金汞剂”。“金汞剂”的制造是一个化学过程,即是把黄金碎片放在坩锅内,加温至摄氏四百度以上,然后再加入为黄金七倍的汞,使其溶解成液体,制成所谓的“泥金”。第二步石金涂。用泥金在青铜器上涂饰各种错综复杂的图案纹饰,或者涂在预铸的凹槽之内。最后金烤。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汞蒸发,黄金图案纹饰就固定于青铜器表面。
这种方法,今天有人称为“鎏金”,但古代叫“金错”,如果把全器都涂上金,而没有“错彩”,没有任何花纹图案,是素面,则不能叫“金错”。
在汉代青铜器工艺的流程中,有一道专门的金银错工序,负责这道工序的工人,叫“金银涂章文工”,由于汉代有“物勒工名”的制度,所以,在一些汉代金银错青铜器铭文中,常常见到有“金银涂章文工”,“黄涂工”,或简称“涂工”的工种名字。
装饰题材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铭文、几何纹图案、动物纹
铭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在商代出现的,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铜器上的铭文最先是铸造的,战国秦汉多是刻的或錾的,与铜器的本色没有区别,从春秋时期错金银工艺兴起后,人们在铜器上用黄金错成铭文,这样,铭文就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错金银青铜器,就是一件春秋中期的错金铭文的栾书罐,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面,颈至肩下,有金错铭文五行共四十字。铭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卒于公元前五七三年。我们尚未见到过比此更早的错金青铜器。
几何纹图案
金银错青铜器多用几何纹装饰,其中尤其以几何云纹最多见。金银错几何云纹,与以往青铜器的几何云纹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它既有几何图案所固有的严谨规则,而又在规则中求变化。如多使用细而匀称的云纹涡线,而旋转的细涡线之间,是用较宽的面来联结,这种纹饰富有节奏感和律动美,显得格外清新和活泼。几何图案的创新,是战国秦汉金银错工艺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此外,几何图案,还有菱纹、三角纹、雷纹、勾连纹等,但都不是主要纹饰。
动物纹
动物纹、狩猎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的青铜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的描画等。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