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直至今天,不管是传统的书法,还是对汉字的变形活用,都让汉字散发着艺术活力与艺
汉字是我国的官方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直至今天,不管是传统的书法,还是对汉字的变形活用,都让汉字散发着艺术活力与艺术魅力。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对大篆进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大篆也叫籀文,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
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所创,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东汉时期,隶书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魏晋以后,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直至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不同时期,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
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书圣王羲之名扬天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燕体
燕体,也叫燕书、燕书体,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是当代书法家马永安所创,在2013年获知识版权。燕体如笔露锋,收笔出锋,中锋用笔,右下取势,左高右低,舒展流畅,既继承了传统书法,对五种书体结构和点画、使转运笔均有借鉴,又和传统书法有区别,呈现一种鲜明的新的书法书体个性风格。
花鸟体
花鸟体又名鸟字、板书字画、艺匠文字、龙凤字、画字、变图字、多彩艺术书法,也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字形式。它是因笔画多用花鸟图案表示而得名,是以字为载体,把字的笔画用花、鸟、草、鱼、虫、山、水、螺线等图案替代,按基本字形组成,集绘画书法为一体。
花鸟字是东周时期鸟虫书发展演变来的,它源于东周,始于汉代,“发育”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东周时期各地诸侯称霸,青铜器物铸造中,人们把少量笔画换成鸟虫兽的“图形”用黄金镶在青铜器上,起装饰作用,到战国时期更加效仿,经书写、制范后直接把这种“装饰”字铸造在青铜器上。这种特殊的美术字在汉代印章和青铜器上继续有所发展和应用,直到汉代“隶书”出现后,才把它“划归”为所谓“篆书”类的“鸟虫书”,实际应该叫花鸟字的初成字。
印刷字体: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在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为求便捷,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字,即为宋体,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嘉靖三十二(1553年)刊刻的《墨子》中宋体的基础已经成型。
宋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仿宋体
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为适应雕版印刷的需要,刻工们要求有一种比楷书更为整齐规范的字体,他们经过不断探索,创造了一种横平竖直,较为规范的雕版字体。到了明代,这种雕版字体发展得更为规范,成为横轻竖重,略带棱角的字体,后人称之为老宋体。仿宋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较为瘦长,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仿宋体拥有楷体的笔型,这使其较像手书体而不是宋体所属的印刷体。
其他印刷字体
宋体在电脑上还有中易宋体和新细明体等字体。除宋体外,现在的印刷字体还有线条体、楷书体、秀丽体、装饰体四种,他们在宋体的基础上对线条粗细、造型做了变化,成为具有自身美感特征的独特字体。
现代字体设计
汉字的设计为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的精心安排。从笔画上看,它实际上只以“点画”两种元素构架而成,不同的笔画式样均可看成点画的不同位置与样式。但汉字的结构方式却丰富无比、不可穷尽且有法度可寻。汉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并将其逻缉方式发展到与人类的活动能作最广泛完美的联络。每一个汉字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迁延并光大了中华文化。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