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镇规划 > 城市人文

“城市地标”的文化支撑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36:47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近日媒体报道苏州的“地标性建筑”——总高度301.8米的“东方之门”,幕墙安装工作即将结束,大楼预计2014年底整体完工。“东方之门”曾被网友戏称为“低腰秋裤”,这一惟妙惟肖的命名,给公众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引发人们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反思。
  城市“地标”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是公众对城市形象和精神的想象和认可

  近日媒体报道苏州的“地标性建筑”——总高度301.8米的“东方之门”,幕墙安装工作即将结束,大楼预计2014年底整体完工。“东方之门”曾被网友戏称为“低腰秋裤”,这一惟妙惟肖的命名,给公众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引发人们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反思。近年各地城市的面貌变化甚巨。尤其是一些古老的历史名城变化之快,让人难以适应。人们的家园感和生活记忆被迅速抹去,许多城市变得面目全非。

苏州 东方之门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城市建筑和设施,形态上的粗陋和怪异,达到荒谬,甚至吓人的程度。而这些建筑物大多数在起初的时候,公众并不知情。这暴露出当下中国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上和文化上的弊病,以及公共事务的制度性缺陷。  公正地说,比起许多城市愚蠢丑陋的公共建筑,如北京的天子酒店、郑州的“卡通猪”、重庆永川章子怡雕塑等,苏州的“低腰秋裤”还算说得过去,结构设计方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得当之处,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合适。在风格上,甚至可以说是一座较为保守的建筑。然而依然遭到公众嘲讽。仅就“东方之门”而言,问题的重点之一不在于建筑设计本身,而在于公共建筑的出场,总是如此霸道,如此不容争辩,如此罔顾民意。  在我看来,公众对“东方之门”的讽刺性狂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下中国城市追求浮华风气的不满。许多建筑物,根本就不是建筑空间思维的产物,而是一些文字、图像拼凑联想的结果,如宜宾五粮液“酒瓶楼”、沈阳“方圆大厦”等。  一座城市是否需要一个“地标性建筑”?究竟什么样的建筑物可以称之为“城市地标”?一个城市的“地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那些举世闻名的园林难道还不能成为苏州的地标吗?开发商辩解称,这一建筑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苏州。可是,人们并没有看出它与苏州城市之间的关联何在。它的外形并无特异性,可以是建在任何一座城市的高层建筑。并且,如何让“低腰秋裤”的认同度超过或比肩苏州园林,恐怕不是用金钱和钢材的吨位所能解决的。  城市“地标”是一种文化和心理上的认同,是公众对城市形象和精神的想象和认可。而眼下这些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大多体现出长官意志,权力者的庸俗趣味,开发商的唯利是图。权力与金钱一意孤行地“命令”某处为“地标”,必然会遭到低认同率的结果。虽有媒体称: “东方之门”拥有“世界第一门”、“中国第一大高楼”、“中国结构最复杂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单位用钢量最大的建筑”以及“中国最高的苏式园林”、“中国最深的私家酒窖”、“中国最高的过街天河”、“中国最高无边际泳池”,等等,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千年古城苏州全新的世界级地标”.这些数据和量化指标,无一不在炫耀财富和权力。但这在文化精神上,与古典苏州相去甚远。  城市地标应有地域文化的内支撑。古典苏州的美,历千年而不衰,天下共知,它从来就不在乎夸张的高度和体量,而在于纤秀含蓄的品格和曲径通幽的精致美学,这既是城市外观上的风格,也是这座城市及其城市人内在的精神品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