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资料显示,发改委对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另外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10个城市群中,中西部地区占据大半名额。
产业集群规模庞大 资源禀赋各异
城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集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8年中国园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产业集群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内地280多个城市中,160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
根据对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20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75个,50-100亿元的产业集群414个,10-50亿元的产业集群1188个。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
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沿海地区依靠便利的交通、丰富的人才储备、通畅的信息渠道、技术和知识的溢出以及政府的规划引导,在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商务环境,吸引大量外国企业入驻。
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则是围绕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发展资源加工或通过大型企业的带动,相关配套企业不断发展而形成产业集群。西南地区一方面依靠传统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另一方面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积极利用政策优惠措施和承接产业转移浪潮,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长三角部分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转移
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汽车、装备制造、钢铁、化工等在现有基础上,克服成本上升影响,继续扩大规模。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纺织、食品等形成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主导的总部型经济,推进功能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长三角主要转移的产业集中在一般加工制造业,包括食品、纺织、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行业。部分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基地也将转移,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另外,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职业培训和金融业、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也出现了异地发展的迹象。例如,携程呼叫中心落户南通,上海大批物流公司入驻安徽、江西等地。
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方向主要包括两个:经济圈内欠发达低成本地区转移;以及经济圈外中西部地区。相应城市群应提前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规划。
珠三角部分产业向粤北及东南亚国家转移
2007年,广东掀起了一场制造业外迁潮。顺应这种趋势,广东省实施产业由珠三角向外围地区转移和高素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然而转移与落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数据统计显示,至2010年一季度珠三角九市转出企业5900多家,其中转移到粤东、西、北3000多家,而进园区的只有700多家,不到四分之一。
当前,广东制造业开始向北部转移,同时,随着劳动力、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加上我国中西部地区自身在承接产业方面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配套不足等问题,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出现一种新趋势,由以往一味向北边内陆地区转移,开始向南边越南、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转移
中国北方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在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将与日本、韩国产业继续向外转移形成互动,其联合趋势将为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日本、韩国的经济调整正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从03-07年,北京市一些行业逐渐退出或转移出来,转移到河北天津或者其他地区。07-11年北京绝大多数行业进一步被转移,由于天津自身的发展空间还较大,被转移出去的行业不多,而且正承接许多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以北京为主。
在工业领域,近年来北京市的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与供应比重有所上升,其余均下降;天津市产值比重上升的有饮料制造、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以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绝大多数产值比重下降;河北省行业产值比重上升的行业有褐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