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有溪流也同样是出于农业生产考虑。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家畜、农作物都要依赖水源才能生存。便利的取水环境是村庄选址必须考虑的。从考古成果上看,南方的古村落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一般都在建立在海拔55~65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和江南一带的河流高度息息相关。选择这个海拔建村,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有效避免水涝灾害。同理,村庄虽然要选择背靠大山,但又要离山脚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古人选择村址,除了要考虑以上几点,还要考察“靠山”的环境。从传统“风水学”上来说,就是看看山龙的龙毛、龙肉、龙血。剥除其神秘的面纱,其实就是看看山的植被(龙毛)、土壤土质(龙肉)、山泉(龙血)。只有植被丰茂、土层肥厚、山泉潺潺的山才是最适合定居的。随便想想也知道,什么都不长的濯濯童山无论如何是不适合居住的。既容易发生泥石流,又不能靠山吃山,就地取材。
水口树、宗祠、池塘……
人们到一些古村参观,往往能在村口看见一些参天大树,这就是所谓的“水口树”。因为树龄够大,水口树一般都比较高,就像天然的避雷针,有吸引雷击、保护房屋的作用。同时,水口树有屏风的作用,进村庄时,往往绕过水口树,才能看到村庄,可以起遮挡、迂回的作用。约定俗成,没有人会去砍水口树。
有些保存较好的村庄的水口树边上,还会有一种建筑:孤魂坛。有些农村有客死他乡的村民尸体不能运回村中的规定,孤魂坛就可以暂时用来停灵。这个规定看似不近人情,但是在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的古代,无法确定死于外地之人的死因,而古代疾疫、传染病并不少见,万一是死于传染病,禁止死者入村也算是一种防疫措施。
此外,村庄的中轴线一般都不建民居,而是建诸如祠堂、书院等公共设施。在城市中,府衙、皇宫等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就像现在的小区要求通电、通水、通网络通电视,还要附近有医院学校超市,这些是一个成熟小区的标准配备,典型的农村也有其必有的配置:祠堂、祖宅、池塘和本保庙或土地山神庙。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民居了。古代规矩多,一般的老百姓只能住三开间的房子,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住五开间的房子。那些有钱又没官衔的财主怎么办呢?他们就造“三明两暗”的房子来掩人耳目。所谓的三明两暗是指三间正常的房子加两间楼梯弄。古人的房子里还有一个东西非常常见,就是天井。一般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天井左右两边的房子叫厢房,在西边的厢房里还曾经出过脍炙人口的一出戏《西厢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