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1-06 09:22:11
东亚地区由于地缘的关系在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都在谋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如何能够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鉴于这个原因,于9月23日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举办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任亚鹏博士(日本亚洲设计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程九军先生进行策划的“东亚地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论坛”。
该论坛是由元美传媒非常设计师网承办的“2014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参与“2014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作品巡展”的前田聪志、胜田规央、房木生、何崴、菅根史郎、刘飞、曹晓昕、柳承甫等建筑师莅临论坛现场与大家分享案例,畅谈东亚地区现代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系列热门话题,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思想盛宴。
以下为建筑师何崴进行的题为《在乡村和乡亲一起建筑》的演讲。
何崴:
现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数字空间与虚拟现实实验室学术负责人,并兼任德国Professional lighting design杂志中文版《照明设计》执行主编,北京照明学会环境艺术照明委员会副主任,《住宅》杂志编委等社会职务。
首先感谢主办方和北京理工大学的邀请,使我能够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做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是本次参加中日韩青年建筑师展览的项目。刚才曹晓昕谈了朴拙,谈了机巧,我认为特别好,把国内很多建筑师想说的话都给说了出来。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在于其形式有多炫、技巧有多华丽,而是在于一种态度,在于一种大巧不工的一种状态。
参加这次展览,同时也是应任亚鹏博士的要求是谈“东亚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正好拿出最近在乡村做的一个小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在聊,这个项目是不是可持续的?是不是绿色的?我有时候在想,技巧的绿色是一种“绿色”。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乡村,可能不是技术上的更新或者说是技术上的“绿色”,而态度或者是策略上的“绿色”可能也是一种可持续,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我们在河南农村做的一个项目,用的题目是《在乡村和乡亲一起建筑》。这其实是一个被忽悠来的项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项目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当地根本就没准备做。这个项目是在河南信阳新县的一个村庄,是原来刘邓大军的司令部所在地,现在是全国的贫困县。项目所在的村子离县城大概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是山区里的一个小村庄。村庄的北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中间有一条河相隔。我们项目的位置是中间标红的位置,是文革时期的一个粮仓。开始的时候甲方想要做一个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这个村落非常漂亮,景色很迷人,有祠堂、古树、河道,非常好。但是这个粮仓当时是处于废弃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人用,又在古村落的一侧,有些碍事。业主当时就说,干脆就不做了,因为没有钱。我们去看了以后就觉得,不做的话太可惜了,因为这个粮仓当时让我们非常激动,我们也觉得能给业主做好,于是我们就极力的说服当地的县长。县长被我们说服后表示,让我们做这个项目,然后他们想办法去筹钱。结果是筹钱就筹了半年,因为没有人愿意投这个钱。
这个粮仓从外面看的话还依然保持着文革时期那个非常鲜活的状态,房子很密闭,基本上不开窗。当我们进到里面的时候就傻了,两个粮仓其中的一个,空间大概有12米宽,40多米长,我们当时就觉得这个空间太牛了,一定得折腾一下。所以我们就决定一定要说服他们把这个项目给做了。
这个项目的整个区域大概有三十多亩地,现状的房子大概有1500平米左右,有两个大粮库,三个辅助的房间。当时这个粮库叫西河粮油交易所,是文革时期的一个屯粮和卖粮的地方。粮仓与古村落之间有一个夹道的平台,其实还是很闭塞的。
说服了他们干了这活儿,但是他们没有钱,我们就想怎么办才能让他们把这事做起来。我们想的是首先得好用,第二得便宜,第三能让他们赚钱,要让村民觉得干了这事后能赚钱。好用的话就是得符合农村的需求,这就不是建筑师想要做什么,而是要让当地村民觉得适合他们。所以当时我们采用的策略一个是和村民协商,很多功能是和他们商量出来的,第二个就是从他们的角度想方设法去思考。当然,作为建筑师肯定会不自觉的向他们灌输一些我们想要做的东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