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在华青年建筑师对话“东亚地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11-06 11:11:01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9月2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心教学楼一层报告厅举办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任亚鹏博士以及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程九军先生进行策划的“东亚地区现代建筑的可持续性论坛”
 

  “自设计”的概念对于当下的发展是否符合?

  任亚鹏: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是“自设计”,包括现在国家的政策中也有一些像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啊,或者让公众参与的面更大一些,这种"自设计"的概念对于当下的发展是符合的吗?

  何崴:因为我这几年带学生每年都要下乡,现在来说叫测绘,但是在我看来测绘师是没有意义的,人家设计院比你测的要好很多,所以我们把它改成对建筑的一种认知。其实在全世界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建筑师,很多都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是现在看来那些建筑能留下来的,都是挺精彩的。在我看来“自设计”是在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自设计”,完全放开的话可能会出现两极吧,可能会出现非常好的房子,可能出现让你看到非常要命的房子。还有一个时间的问题,我觉得“自设计”必定有一个时间轴,经过淘汰、生长。而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催生的,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出现很多建筑。其实在我看来,“自设计”要是整个区域的“自设计”那样才有意义。

  刘飞:我觉得如果把“自设计”放得更大的话,可能就像刚才何老师说得有两个极端,因为毕竟社会发展到现在要求有分工,要求专业性,所以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管理模式,其实所谓文化就是传承,传承是什么呢?是大家喜欢的东西,才会去传承。比如说澳洲有一个机构起一个类似我们规划管理部门的作用,这个机构在审批一个项目的时候,有很多在这个区域居住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发言权,它相当于一种“自设计”,或者说是这些人的一种选择,那么这些人的审美取向会代表了一些文化,所以我觉得传承下来的都是文化,不管是高的还是低的,更多的还是要有管理的意识,要不然就是“没文化”。

  任亚鹏:我在日本的时候参与了一个住宅区的设计,日本的一个机构出了很多方案,居民都是招募的,或者是在网上或者是建筑俱乐部,然后由社会上募集的学者来指导、协调居民和机构的关系,由三方共同完成小区的规划,如果引用到现在的“自设计”的概念当中来的话呢,我不知道建筑师会不会在将来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曹晓昕:我觉得“自设计”它是一个特别嗨的事,就是想想都特别嗨,大家都能够自己做。我觉得现在在座的,包括不在座的中国广大民众对于这个装修特别热衷,他的状态也是特别自嗨的状态,其实我觉得“自设计”是好是坏,还是要有一个立场上的引导,大多数国民的立场,其实还是有问题的。我知道我有时候说话可能不太好听,会伤害一些听众,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让我帮他装修出点主意。我问他他要什么样的,他就说什么地中海啊,什么美式风格什么的,我说你在地中海生活过么?你在美国生活过么?他说,我就是在杂志上看到过那种高大上的,想要这个风格,后来我说,你跟他没什么关系,你装什么装。这话说得非常糙,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你一定的生活空间,你有没有让你更便捷和舒适,就是你在家打扫卫生的时候有没有让你更舒适和便捷,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方向。实际上在我看来,“自设计”会产生无穷的智慧,但是我觉得啊,学建筑设计这件事,我都觉得有点耽误工夫,为什么呢,因为虽然学建筑设计有一套理论,但是这理论都是评价体系,或者是一个解释系统,就是我们对于现有的房子做出解释,什么材质啊,建筑结构啊。一层一层的,对于建筑的功能理论作出解释,实际上对于真正做出建筑的那一刻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因为你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的,我觉得不是沿着逻辑去层层叠加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解释性和评价性就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觉得“自设计”是非常对的。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做,跟你学的东西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同时我又非常的担心,就是中国现在在转型期,说的不好听点是畸形期,会有很多的这种很消极的建筑立场,都会反映在我们的“自设计”中,我觉得其实通过更广泛的文化教育,我们会发现其实教育是我们设计的根源,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