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门塔大厦(Gate Tower Building)
政府用地与商业用地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其中一方胜出。但是门塔大厦在建时,妥协是唯一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这栋16层的建筑建设之前,政府已经将此地划为区域高速公路用地。但土地所有者也拒绝放弃使用这片土地。最终两者达成妥协:高楼可以建设,但高速公路必须从中穿过。好在高速公路并没有对大厦的内部业务产生什么影响。只不过,业主必须安装隔音良好的墙壁,电梯必须跳过高速公路所占的四层。
7.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二战后,日本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出现人口不断增长居住空间不足的问题。此时,建筑界掀起了“新陈代谢”运动,认为建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开放的,应该像有机体一样,可以生长、繁殖再淘汰换新。
最具代表性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就是东京的中银胶囊塔。胶囊塔建于1972年,由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设计。建筑中的每一个胶囊都配备了居家的基本设施,可看做是一个个单身公寓。
虽然这背后的理念很先进,但胶囊塔也不是很实用,毕竟可更换性和灵活性只是理论,实际上,更换或添加胶囊还是相对昂贵的。除此之外,狭小的空间也会给居住在里面的人们带来压抑感。而且,大窗户使得胶囊内部完全暴露无遗,没有一点私密空间之感。
8.格利尼克大桥(Glienicke Bridge)
柏林墙是著名冷战标志性建筑。然而在其27公里外,有着类似历史意义的格利尼克大桥却鲜为人知。铁桥横跨哈维尔河,连接在西边的柏林和与东边的波茨坦。
冷战期间,德国被分为东德和西德,而格利尼克大桥就扮演着连接双方的角色,因此成为了交换间谍的绝佳地,也获得了“间谍桥”的称谓。
最著名的交易发生在1962年。那时,苏联在桥上用被苏联击落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驾驶员Francis Gary Powers将苏联间谍Colonel RudolfAbel交换了回来。
9.螺旋森林(Waldspirale)
佛登斯列•汉德瓦萨(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是奥地利20世纪末期最有名的艺术家。他不喜欢一切对称的事物,而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混乱的形状和颜色搭配就是他的风格。
20世纪70年代,汉德瓦萨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着手设计。其中德国达姆施塔特的螺旋森林就是一个复杂的住宅建筑。就像名字一样,螺旋森林是一个包含105间公寓的12层螺旋斜坡建筑。屋顶和斜坡上覆盖着树木和草地。而且没有哪两个公寓或窗户是相同的形状、设计或颜色。
10.乞拉朋齐的树根桥
印度的乞拉朋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潮湿的地方之一。该地区布满了水流湍急的河流和小溪,年降水量超过11430毫米(450年)。因此,当地人需要经常迁移。在这样一个极端的气候下,建筑传统的桥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乞拉朋齐的War-Khasis部落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部落注意到印度榕(一般生长在印度和周边国家)可以在树干上生长一些次要树根。树根很容易覆盖在大石块,沿着河岸伸展开。War-Khasis立即意识到这些树根可以帮助他们跨越河流。因此就有了后来的树根桥。其中最独特的要属Umshiang的双层树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