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产品设计

苗族银饰:用银写成的文化之美

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5-07-03 14:47:41

声明:本文由非常设计师网网友上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设计师网:010-85871002
苗族的银饰、蜡染和苗锦三位一体,共同构成苗族服饰,特别是苗族女性服饰的主体特色,而其中最能体现苗族民族特色、最具标志性也最神圣的是银饰。

  苗族的胸颈饰有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和银胸吊饰等。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不同样式。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等。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如百家保锁带链项圈。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缕”,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镂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在苗族,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

  苗族的衣饰根据聚居地有着不同的形制,其中的银衣实际就是将银片缝在绣衣上制成的。虽然不是所有苗族人都着银衣,但银饰始终是苗族人的爱,银饰及绣衣的不同,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域的苗家。苗族服饰种类之多也令人嗔目,多达数百种。

  苗族的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

  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

 

  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银背牌的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恃制的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右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苗族的手饰主要指戒指和手环。

  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苗族自北而南,辗转迁徒,形成众多分支。苗族素以服饰作为分支依据,以不同服饰不开亲作为氏族内婚制的范围界定,服饰不同,银饰也有差异。除了在不同的苗族分支,银饰的样式各有不同外,即使是同一分支内,银饰的款式亦有不同,纹样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银饰也成了苗族文化的一种标志。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