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从日常中发现自然”--草场地社区图书阅览中心方案设计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20365)评论:(0) 收藏:(0)
“草场地社区图书阅览中心”是央美建筑学院二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初期我们进行了场地调研、基地模型制作,并查阅了大量现当代图书馆建筑的经典案例。
  “从日常中发现自然”--草场地社区图书阅览中心方案设计  指导教师:刘文豹  2016/3/3
 
  “草场地社区图书阅览中心”是央美建筑学院二年级学生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初期我们进行了场地调研、基地模型制作,并查阅了大量现当代图书馆建筑的经典案例。通过前期的分析比较,同学们对图书馆类型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氛围、造型特点有了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从日常中发现自然”这一研究方向,启发同学们重新认识并思考“自然”以及“发现”等命题。“自然”这个词本意是指与人工或社会相对立的存在。在近现代的语境中,“自然”也开始涉及人性中的本能、天真,以及未被规训的一面。尤其是“第二自然”,或者说是“人造自然”等观念之形成,为建筑师的探索提供了方向。
 
  “发现”则是一种学习或研究的状态,从未知到认知,从实验到领悟,从麻木到惊奇……。我们提倡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摸索、探寻的过程。同学们怀着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在试一试的心态下开启建筑设计的“发现”之旅。
 
  在本课题中,同学们做出了各种大胆的尝试。例如:《折阅馆--从折纸发现多样的空间》方案借助了“折纸研究”这一手段,从建筑形态、结构以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尝试去理解“自然”的边界--如内与外、动和静、连续性等;《连庭·阁--草场地图书阅览中心》则从天井(或内庭院)出发,通过不同高度与位置的庭院之组合,创造出室内与室外密切联系的效果;《沉与浮--草场地文化中心》这个作品构想了一种街道与广场相延续的可能性,通过架空的手法将建筑的底层空间开放给了社区;《公共微中心设计之“空中花园”》尝试将建筑转化为“花园”的一部分,建筑的外表维护结构可开启、可闭合,并且内部的小型单元盒将空间化整为零,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活动领域;《草场地积木儿童图书中心》是一个独特的设计,它更像是一个房屋拼图游戏。设计者敏锐地注意到,草场地社区中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可以成为邻里社会的标识,“游戏”因此展开;最后一个作品《四方馆--草场地图书阅览中心》,设计者尝试减弱建筑体量对环境照成的压迫感。在结合下沉式庭院与上人屋面的情况下,方案为社区提供了更多的交往空间。
 
  一、《折阅馆--从折纸发现多样的空间》(方案详情)
  学生:唐琦玮
 
  指导教师:刘文豹
 
  本次设计从四个角度出发:一是场地交通因素(它决定了建筑的主次入口和主要流线);二是城市肌理因素(由于靠近灰院子,其独特的建筑肌理应当在本方案中有所体现);三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它决定了建筑绿地与广场的存在);四是面对草场地不同人群所产生的对空间性质的多样需求(包括动静空间,公私空间,大小空间等等)。
 
  从以上四种因素出发,设计者先将基地网格化,使其符合前面提到的交通问题、肌理问题、公共空间问题。然后用“折”纸的概念,将标准化的建筑网络这张纸进行适当的干预与破坏。也就是通过“折”满足空间多样性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空间布局。
 
  最后,方案将“折纸概念”向内部空间延伸。其中包括两点:一是从折叠的纸团中发现其空间特点,从而将其应用在建筑内部的空间上(主要是体现在大小错落、视线交织等层面上);二是将折纸的结构特点运用于到建筑内部,结合折纸的连续与翻转两大特点--建筑的顶板、墙板和地板三者连续,并且自由翻折--创造“折纸”般的结构特点,让折纸空间充分渗透入建筑内部。
 
  二、《连庭·阁--草场地图书阅览中心》(方案详情)
  学生:陈钊铭
 
  指导老师:刘文豹
 
  本方案从草场地社区中提取出庭院的元素,再以走廊的方式连接每个不同形状的庭院,从而诞生一个图书馆。庭院散发出宁静之感,使阅览者漫步其中仿佛漫步在“园林”之中。
 
  设计者通过观察草场地社区庭院的特点,借鉴了艺术区规则的庭院相连的方式,以及当地居民不规则的庭院相结合。不规则的庭院连接时产生礼物长廊,寓意在于使艺术家和当地的居民更密切。
 
  庭院的产生是不规则的、无序的,这样的庭院在艺术区内更显得有活力,不拘俗于规则的几何形状规则的分布。但其处于基地范围内,处于整体之中。
 
  庭院的产生是有趣味的。图书馆的一层是流动的空间。在此空间内,可以看到上不的庭院,同时也能在此层内拥有属于自己的庭院,还能观察地下一层的庭院。三层的庭院相互交叠又相互联系,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庭院空间进行阅读或是交流。
 
  三、《沉与浮--草场地文化中心》(方案详情)
  学生:孙昆仑
 
  指导教师:刘文豹
 
  一个集图书馆、报告厅、咖啡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中心。为了改善周边建筑环境拥挤狭窄的问题,开阔视野,设计者想在地面层创造出一个广场性空间。
 
  设计者在不减少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将主要的阅览室和报告厅区域架空形成悬挑,带给人一种“悬浮”的空间体验,咖啡厅、电子阅览室等采光需求较弱的功能放在地下;下沉的部分则形成庭院,未下沉的部分形成广场;同时将所有的功能体块串联在“一条线”上,如同一条“扭曲的铁丝”。同时,平面上的形态不破坏城市肌理,在立面上探求做出一些变化。
 
  四、《公共微中心设计之“空中花园”》(方案详情)
  学生:谢晴
 
  指导老师:刘文豹
 
  本次设计是一个社区的公共微中心。设计者采用大量透明与半透明材质的运用使屋顶花园呈现出漂浮之感,故名“空中花园”。
 
  整个体量由一个大体量嵌套一些大小不一的盒子组成。盒子本身就作为功能区存在,而盒子的空隙可作为交通展览区域。整个一层空间是个连续的交流空间,而图书功能区整个被抬升到二层。
 
  盒子的运用使一些封闭和平台空间出现,而复杂有趣的交通搭接使整个图书馆变成一个“可观、可赏、可游、可用”的花园图书馆。
 
  五、《草场地积木儿童图书中心》(方案详情)
  学生:陈曦
 
  指导教师:刘文豹
 
  草场地积木儿童图书中心是一座由11种不同的“草场地积木单元”组成的图书中心,服务人群为草场地生活的儿童及其家长和在草场地工作的艺术家们。
 
  从建筑的表皮就可以看出对11中不同积木元素的划分,橘色条纹、大小适中的积木代表草场地红院;深灰色、体量最小的积木代表草场地的灰院;浅灰色、体量大、开窗大且不规律的积木是草场地的现代商业建筑的缩影;而开窗小而均匀排列的积木代表的是古旧的居民楼。
 
  积木单元摆放看似是叠放与组合,实则内在均相互连通开敞,共同组合,构成丰富的空间形式。外在的积木形式和内在空间变换,都给人童趣丰富的感受,与“儿童”图书中心这一主题相呼应。
 
  六、《四方馆--草场地图书阅览中心》(方案详情)
  学生:安舒
 
  指导教师:刘文豹
 
  “四方馆”位于草场地艺术区内,老住宅区与新区交界处。该地区的人口混杂,但基础的公共服务空间较少。针对这一特点,将四方馆的功能定位为公益性的公共微空间。
 
  方案在内部空间组织上,考虑到草场地地区的人口构成情况(艺术家、外来租户、原村民)以及他们之间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的差异,将各个阅览空间相对独立,创造出互不干扰、有多样阅览体验的功能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阅读区。
 
  另外由于草场地区域内植被较少,且缺少供人们休闲聚集的广场性空间,因而在建筑中设置一个屋顶花园广场,一方面为当地居民提供避开车流的休闲空间,也是练习各个阅览区的主要交通方式。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