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设计师网网友2014-09-02 15:09:53
文化如何造镇
通过前述案例,不难看出文化和创意的力量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推力,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地方开发和培育特色经济,注重产业协调发展新的抓手,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文化造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以他在北大燕南园51号院的办公室为例,这座小楼的内部改造工作是由向勇主持的,用时两年。当时施工工人都不理解:施工时别人总是嫌慢,总是在催快点,你为什么还让慢点?
向勇自有他的想法,他所主持的这项改造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文创性的工作。他要让在这项工程结束之后,燕南园51号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比如,为了保留建筑的历史感和美观,不惜时间,用麻绳代替钢锯锯砖。
“我们在做这幢楼的时候,其实也反映了我们文创的思路,文创是什么呢?不是把旧的东西灭掉,创造无中生有的新的东西,它是把旧的东西擦亮,用文创的力量照亮别人没有发现的。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这样一种东西。文创是告诉你怎么认识产品,怎么去评估产品,怎么照亮传统。这是文创的核心力量。”
同样,当这种以文化为基础的建设从一座小院扩大到一个村镇乃至县域时,核心绝非大拆大建、大兴土木,而是如何在旧的产业和资源中挖掘新的发展机会。在向勇的“文化造镇”范畴中,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农村慢节奏生活和城市快节奏生活的过渡性空间,是一个包含着文化内涵的空间。
对于如何“文化造镇”?向勇有自己的设想,他认为,首先由文创人士进行调研,重点考察当地有何文化资源:一是物质文化资源,即有哪些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文物;二是看这个地方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工艺、民间表演等等;三是对留存于这个地方的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进行搜集整理。其次,对这些资源进行评估评价,并不是说这三种文化资源都有开发的价值,必须评估这些文化资源到底有多大的消费半径,比如,一个民间故事是村里几个人口口相传,还是在一个区域里妇孺皆知?是影响到一个县,还是全国?第三步就是,评价当地县市区域里的公共文化产业服务基础,重点从产业链的角度考量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取舍,因地制宜,彰显这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最后才是使用工业技术的手段进行道路设施建设,以及对建筑的整修。“只有经过这样一系列工作之后,文化才可能成为当地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城镇化建设才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传统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大拆大建。”
不久前,向勇的团队与北京房山区长沟镇签订了一个“文化造镇”的协议,该镇位于首都一小时经济圈内,镇域内及周边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周燕都遗址、云居寺等559处文化古迹和300多处自然景观。该镇充分利用其历史和文化的优势,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体验经济,努力打造“中国文创第一镇”。
“文化造镇就是要把乡镇作为我们的一个生命共同体,因为人是文化的动物,先是靠文化的认同,然后再把人们的就业、生活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合在一起。如果单纯地用传统制造业的概念来衡量,当今南方很多发达的地方早已是文创第一镇了。”向勇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说,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生活,城市新增人口将给现有的城市基础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实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其核心在于“集约、智能、生态、人文”,其载体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突破口就在于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
范周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的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与整合。在集约、生态的产业需求背景下,城市的经营者要思考如何加强城镇的高效管理和调控能力,提升城镇功能、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新方向,以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为架构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下一个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警惕粗暴式城镇化摧毁文化资源
3月中旬的一天,一条微博引起了向勇的注意。微博说:“我成了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逸美山村的最后见证者。她自然形成用了5个多世纪,然而消亡仅用了11个月。这组图片是我初见她的完整,到被拆得七零八落,再到灰飞烟灭的全过程……这就是基层城镇一体化的成果。”
对于这条微博,向勇触动很大。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写到:“如果新型城镇化依然秉承这种传统发展观念,地方长官坚持大项目落地、房地产建设与单一工业化思维,拆迁就会在所难免,古村镇就会灰飞烟灭。文创造镇是古老村镇维新发展的最优选择,要创建有文化品位的新故乡。”
事实上,向勇不是第一次听到类似的事情,数年前在福建的一次考察中,让他至今无法忘却。他对那次出行抱有很大期待——考察以制作加工红木家具闻名的福建仙游。在他的想像中,这一定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人们生活富裕、城镇环境优美的地方。然而实际所见所闻却使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道路两旁的广告牌随意建立,人们生活依然贫困,外地商人与当地百姓的砍价交易随处可见。同时,他发现,这里虽然家家户户都加工红木家具,但是红木家具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却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毫不相干。
在之后对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考察中,向勇感到,这两个地方的多个案例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以文化来推动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在日本,有文化意义上的一村一品和一镇一品,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文化意义上的社区总体营造。
“而在我国大陆的一些城乡,虽然也提出过“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理念,但在开掘城镇的文化内涵方面,还缺乏必要和精细化的表达。”
在台湾考察时,当地村镇负责人为观光者讲的都是有文创内涵的产品。比如,台湾的一个村负责人讲到他们养的虾,除了讲虾的有机环保外,更多则是介绍一个以虾为主题的嘉年华活动以及为什么要搞这个活动。他们将一个养虾的工作与旅游及相关衍生品有效地结合到了一起。向勇认为,这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思路。对照近几十年来的我国城镇化建设,向勇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再是过去的大兴土木,而应是大兴文化。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同样提出,要警惕以往城镇化进程中的粗放型方式,警惕这种粗暴式城镇化可能对乡村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可能让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等得不到妥善保护,整体格局和风貌遭到破坏。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通过简单地盖楼房,修马路,发展工业,建设项目,从而实现城镇的扩张。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是粗放型的城镇化,很容易造成千城一面。虽然一段时间内经济指标上去了,但城镇的内涵丢失了,家乡的味道没有了,城镇发展的后劲并不充足。”
易鹏认为,这一轮城镇化之所以要提“新型”,是因为之前的城镇化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比如,土地城镇化远高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的运营管理显得极为粗放,城市间因地区、级别不同而出现明显差距,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升级版的城镇化,也就是新型城镇化来破解这些问题,从而推动中国城镇化走质量为主、速度为辅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应向外界传递出清晰的信息,那就是这轮城镇化是以人为本,重在制度改革和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坚决反对人为造城,不是新一轮“投资大跃进”和房地产化,应防止一些城市不做科学论证、一味扩张城市建设规模,导致产业和园区出现“空心化”现象。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