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重“数”,东方重“气”;西方有“黄金分割”,东方有“气韵生动”。今天非常设计师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专业设计师,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张子建的气韵设计理论研究...
西方重“数”,东方重“气”;西方有“黄金分割”,东方有“气韵生动”。今天
非常设计师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专业设计师,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张子建的气韵设计理论研究,他将中国古代形而上的艺术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并运用在设计中,开启了独特的气韵设计方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和中国字体起到了深刻的作用。
专业设计师,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张子建
气韵设计理论的提出
我现在做的这个研究项目是关于平面设计的中国式构图的探索,现在我就对它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探索。
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成立后,很多人都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一家非营利性的研究所。我和我的合伙人在08年曾一起聊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设计师如何能在这个行业中生存的更好?设计师如何进步?行业如何能被管理的越来越好?我们的客户和设计师怎么变得更专业?设计师的普遍收入能不能提高?后来我们之间就产生了一些想法,能否通过对设计本身的研究去找到一些方法。气韵设计理论,是我们当时的一个命题。根据这些命题我们列出了一些方法,然后在08年之后我们开始进行一些业余性的研究,持续了一年多后,我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后来我和我的合伙人决定把这些事情当成专业来做。
我们建立研究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去做实验,对气韵设计理论进行更深刻的探讨,研究的结果并不重要,但是研究的过程和思考的方法却非常重要。我无法肯定我会一直持续,但是研究所的形式会一直存在,在历史的每个阶段我们需要做的都不一样,要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去做事情。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设计
首先我抛出一个观点,就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在画面中只是运用中国元素堆砌而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观念和方式、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来体现东方的特质,这种设计才是真正的中国设计,元素是中立的,可以用东方元素也可以用西方元素,但是判断是中国设计还是西方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是你有没有使用东方或者西方的特质。
我们首先对中国设计进行定义,我们认为中国设计不应该以中国元素为核心,而是应该以审美特质为核心,它是以思维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为主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设计?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探索和设计出有中国味的设计。刚开始时我理解的很简单,就是觉得把长城、故宫、脸谱这样的中国古代元素放在画面中就可以了,当时也受到过一些台湾香港的设计师的影响。可是几年后来开始怀疑,这样的设计就能代表中国吗?因为我使用的构图方法和设计方法都是从西方学来的。后来我们就以这个作为基点思考,有没有一些中国自己的构图方法和配色方法?但是想要思考自己的方法就要先了解别人的方法,我们首先要对西方的理论体现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对于它们的根源进行分析和总结。当我们看到西方是怎么研究出他们的社会理论后,那我们自己就开始做了一些尝试,研究古代绘画背后遵循的原则,这些研究使我的设计风格越来越成熟。
西方的黄金分割法
说到设计,我不得不先从西方设计开始谈起。现在我们使用的设计方法很多都是从西方传来的。这些成套的设计理论也是延承了西方的审美习惯,我们要对它进行系统的了解。我们先了解“黄金分割”,它是平面设计的重要方法理论之一,并且已经延生的非常广泛。在版式构图和网格构图等领域都应用的非常广泛。使用黄金分割是为了表达对美的理解,它是一种理性的总结。在平面设计领域我们会关注构图,很多优秀的设计在构图上都很讲究,而色彩和画面中的元素也都是平面设计领域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方面。在中国似乎有一个通病就是大家都会凭感觉做设计,但是每个人的感觉灵敏程度不同,导致有的人做不出好看的设计。完全依靠感觉设计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能不能适当的把感觉的成分降低,更多的加入理性的美学方法,让设计变得更可靠。
说到比较理性的方法“黄金分割”,它的起源非常久远,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了。除了黄金分割,还有一种方法叫“白银分割”,像是一些日本的寺庙就是使用这个方法构造的,还有我们经常使用的A4纸也是利用这种方法分割的,这种数学式方法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现在很多平面设计构图领域中出现的网格式构图法,就是用“黄金分割”、“白银分割”、“等分”这些方法。通过网格设计很容易让人视觉上觉得规矩,好看。黄金分割不仅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它本身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人体很多方面都符合黄金分割,动物的身上也大量存在黄金分割的方法。西方古典时期存在很多利用黄金分割制作成的绘画和雕塑,而现代的建筑也存在着大量的黄金分割,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美学方法,让美变得更有理由。
西方的“数”和东方的“气”
“数美”的应用,是现代设计中的比例典范。“数美”是指设计者运用数学的一种美学方法;现在在设计中叶运用的非常广泛,这也是目前网站上流行的一种构图方法。比如微软、苹果、推特的网站设计上都大量运用了这些构图方法。一些平面设计上绘画人物的姿势、图形的大小都是严格按数学的方法。苹果的logo、windows新的logo、智能手机的按键,这些都是通过数学的方法切割出来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存在设计品,而这些设计品无处不含有数学的一些原则。西方的这些设计方法和数学原则对于我们现在的设计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作为一种基础。我们在平面设计中也运用了“数美”。严格按照数学比例设计的时候,非常轻松的就能控制住画面的结构,作品也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很安心的感觉,视觉上看起来也很舒服。运用了数学比例的美学原则,作品会更加严谨、理性,也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除了平面设计,在工业设计造型中也经常出现黄金分割的数学方法。比如甲壳虫汽车、苹果笔记本、相机的设计。
我们还在工作当中不断的总结出了“万能黄金网格”分割方法,它里面含有多个黄金网格,它适用于各种比例尺寸的平面设计,让我们的设计既快速又正确,不再是凭感觉。虽然它很方便,但是毕竟不是中国的“东西”,我们作为中国人还是要创造出自己的设计风格,所以我们要关注一下如何做自己的设计这个问题。在没有自己的方法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运用西方设计理论和方法,填充的元素是东方的。像是红灯笼、石狮子、剪纸,现在的中国可以延承古代中国的审美原则核心的一些方法,所以我还是倾向于从根源上改善,但是如何去做?所以这些就是我研究的立论,气韵生动属于中国设计理论的可能。
我发现西方设计理论根源来源于西方古代总结好的理论,它是对于美学的浓缩提炼。中国古代不是没有这样的现象,只不过今天我们没有把它和现代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我们以中国的绘画为主,探索一下能不能找到它的核心原则。“气韵生动”是古代中国绘画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原则。“气韵生动”中“气”是万物的载体、生命的本质、物质的本源。“韵”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韵律。“生动”则是这种规律当下的状态。“气韵生动”的知识系统非常庞大,“气”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名称和作用,比如人体之气,它体现在经脉、穴位上,对于气的把握是中医诊断中一个重要依据。绘画当中的方向感、事物运动的规律、阴阳虚实就是气。而风水学说最早是由绘画学中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后来独立出来后被运用在不同的地方。在精神道德上中国人也习惯用气节、志气、名气、骨气这样的词形容人。在哲学观念上气更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的精神状态,在现代科学中也有对微粒子的场的研究。
将西方“数”的概念和东方“气”的概念进行对比,它们之间有两种非常不同的状态。 “数”是对人体自然理性的总结,是一种经验;而“气”是对宇宙本体载体的一种经验总结,它主要针对一些自然界的现象,比如云、山、水。“数”。“数”是偏理性的,在绘画中注重的是和谐美;而“气”是凭感性的,注重的是意境美,在“气”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气韵生成”,而在“数”的基础上则衍生出了黄金分割。“数”很在意稳定的空间,而“气”则十分在意流动的空间。这是两者在本质上不同的根源,这使我们把“数”和“气”延伸到设计理论和方法上有了一个基点。
中国的绘画首先衍生出了风水学说。什么是风水学说呢?气凝成风、气动成水,都是围绕气的规律总结出的。而气的规律就是风水的规律。风水关于气的规律的总结实际上起源很简单,后来独立后运用在了玄学上才变得很神秘。在中国古代,无论是风水学说,还是其他一些有规律的学说,都是作为达到哲学上美学的工具。中国审美的精神来源是庄子。从起源上来看,中国的美学更像是一种哲学美学,而不是艺术美学,这在本源上跟西方在艺术层面上产生了分歧。中国美学是具备“形而上”这种特质的,西方美学体现的是艺术美学,相对于来说是“形而下”的。哲学美学追求的终极是人格的自由,这一部分设计到道家的一些思想理论。
中西方的绘画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绘画更注重比例和静,东方的绘画更注重本身的动态,恰恰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世界观和不同的方法体系。宋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山水画有很多不同的门派,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所以对于哲学上的美学探索非常深厚。
对古代中国画绘画法则的研究
古代中国画的普遍审美原则靠近“道”之美,台湾的一位老师对于一幅中国古代画中空气和水的流动做了一个研究。他用线条来表示风的方向和动物飞行的方向,沿着风势可以发现一些流动的曲线,这些曲线就是“气脉”;我观察了一些其他著名的古代中国画,也几乎都存在着“气脉”。这些“气脉”不一定都是风的流动,也有通过植物这样实际的物体连接而成的。一只鸟飞行的方向到水流的方向,植物延生出的方向,这些都可以是“气脉”,在这其中我发现了所有“气”出口的点一般都在亥点上。把画面延生出十二个方向,亥点也是绝大多数汉字的最后一笔,这一点发现对于之后的应用十分重要。
在古代中国画中还普遍存在着三角的原则。对比两幅著名的作品,它们的构图中都呈现了三角式的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三角元素关系,这种关系也叫做秤杆式平衡法。秤杆式平衡法最好的体现就是太极图,太极图就是一边重一边轻,但是人们感觉不到它是失去平衡的,就是因为它在重的一边有支点。
除了秤杆式平衡法外,我们发现在很多古代中国绘画作品中也存在着小的点景式的构图,画中点景和印章中所盖的位置都十分讲究并且具有规律。中国画中对于留白的设计也并不仅仅只是留白,它有可能代表天空、水、云等等。留白纯粹而干净,使画中具有疏密原则,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指的就是这种疏密关系,密实的地方可以非常紧密,稀疏的地方则完全没有东西。除此之外,“争合开让”也是古代中国绘画中重要的一个原则。
活用气韵设计构图理论的实践
气韵模型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设计法方法,它是偏向理性的设计方法,能让我们找到中国式设计的规律。我们在一幅画中做了秤杆式切割,得到了一种规律并应用在了我们的模型制造中。气线从一点进入到另外一点出去所呈现出的优美线条是可以掌控的,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把气的出口控制在亥点上,画面中有三个作为基础的元素,分别为“非常重”、“似轻”、“非常轻”。“非常轻”的支点可以是点景式的。在画面的边角上可以有一些封口,气可以形成一个通道,然后进行元素的摆放,再继续分解,就能得到一个秤杆式模型,按照大小排列分为“一元”、“二元”、“三元”,它们会形成一个三角关系,一元的切边和三元的中线相切并且形成一个支点。只要符合这个原则,我们就能在这个基础上对三点进行变化,我们把三个元素切成了很多种不同的形态,这种方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灵活的。
气韵设计构图理论的实践是最关键的一点,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实践。我们在对于汉字排版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刚开始在画面中使用的元素只有三点,后来进入了更发杂的阶段,在邀请媒体的一张邀请函中我们使用了非常多的圆形图形,它们之间的布局非常分散,这种散点式构图一直都没有一种规范的设计工具,但是利用气韵设计构图理论能使它既散布的合理又有一种美感。同时我们对于英文的排版也做了一些尝试,将气线的衡量标准也加入到其中,发现它对于散点式构图的结构设计非常有用。我们把这样的概念抛给大家,希望大家进行更广泛的尝试,甚至提出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模型,这样我们中国的设计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方式,中国自由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是可以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气韵理论,它主要是画面中元素的位置,西方的黄金分割的理论主要是规范的比例,但是这两个理论没有冲突,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我同时运用了中西方的构图方法,发现同一张图用两种方法都可以解释。在研究所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东方审美宝库”,我们可以从东方审美宝库中提炼很多方法。其实最快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东西方的对比,总结了一些关于东西方文化跟设计相关领域的对比。比如说对汉字美学方法的探讨,我们首先收集了很多关于汉字的资料,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我之前不了解的东西,再把这些知识进项体系化的梳理,做成了一个关键词的表格,通过这个表格,大家可以筛选式的着重对一些领域进行了解。
对于汉字未来趋势的预测
汉字的独特美学效果一直都是设计师们特别在意的,因为中国的设计和汉字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方块字比较复杂,所以在东方这些使用汉字的国家会出现一些字体设计师,这就导致设计师需要对汉字的美学进行重视。汉字是非常特殊的文字,如果把字分成写意文字和表意文字,现在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就是字本身含有意义,这就导致中国在这么大的疆域中有那么多种方言和发音系统,文字却只有一个,这就是表意文字所特有的特性。表意文字的设计不只是设计图形,还要在意它本身表达的意思,所以对汉字本身的理解变得非常重要。除了美学,汉字还承载着信息。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些信息面临着一个问题,以英文为主体的语言系统最终所承载的量一定会到达一个饱和阶段,现在的英文词已经到了40万词,但是人类的记忆极限只是10万词,这就导致两个在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写出来的论文互相看不懂,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词汇。而汉字则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一个博士写的论文也许小学生也看得懂。原因就在于汉字所使用的造字系统是二维语言系统,所谓二维语言系统就是字的发音和表意完全在一条平行线,在造字的时候并不是通过新造一个字来表达新的意思,而是把两个原有的字放在一起。比如手机,就是手上拿的电话机,这就使从意义表达到造字原则上变得非常简便,它在承载信息的量上就会非常巨大。据我所知,4000个汉字所承载的信息大概是100万英文单词所承载的量。我们要看到汉字的未来,从承载信息这个角度来说,英文这样的拼音字体必然会走向它的饱和期并导致沟通上的问题,在这时汉字这种二维语言系统的字体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除了汉字所承载的信息方面,我们还可以对汉字的形体进行研究。它为什么会是方块字?它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中会详细分解到方块字的起源。过去古人有一个天圆地方的观念,汉字是大地的代表,所以被制造成方形,最早它被刻在甲骨上,那时方形字的特征还不是很明显,我们在了解方块格子的规则后就不能随便破坏汉字原本的审美原则。汉字在审美原则上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对称平衡。有些字是完全对称的,比如“大”字,“水”字,另外一种字是在大体比例上的对称而不一定在笔划上对称,但是它结构的布局也是平衡的。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一些设计师喜爱用繁体字的原因和初衷,简化字在简化初期并没有太保留原来的审美对称平衡原则,所以很多简化字放在阅读空间里后总会东倒西歪,所以设计师在设计简体字时要多注意对称平衡的原则。
对于汉字所承载的信息量和汉字对称平衡的探讨实际上只是汉字体系中的冰山一角,实际上它同时还承载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意义。我们对于字体的衍变也做了很多研究,以“方块字”作为切入点,去寻找汉字在造字最初的一些想法,这对于寻找汉字背后的规律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包括汉字从篆书、隶书、楷书到宋体的演变过程,汉字在演变成印刷体后如何保留原来书写体的美学原则,我们要保留汉字的本源之美和排版方法。汉字竖着排版更好看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把它从竖排变成横排后在一字上就会出现两个漏洞,线条是锯齿形的,视觉上看起来会非常不舒服,其实汉字在发明之初就比较适合竖排。
有一本书叫《西方人对于故宫的数学探索》,他们对故宫进行数学分解并把规律总结出来,实际上故宫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具有山水风水特性的布局,这是很有讲究的,并且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原理。我们把自然界的规律总结出来移植到设计系统中,会给我们更大的启发。西方的一个设计师把大树的纹理用拓印的方式印出来,发现它非常有规律,非常漂亮。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树纹非常美?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有科学家研究出树纹的频率和心脏的频率是一样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之所以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也是来源于自然中的某些规律。
在对东方图形的研究过程中,我要推荐两位老师。一位是杉浦康平,他是日本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设计师,并且一直在研究亚洲图形。他写过的书影响了我,比如《造型的诞生》。杉浦康平对于曼茶罗的研究,对于造型诞生中所描述的各种形态和图形的研究,这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也许一些现代设计中不会再使用这些图形,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些图形背后蕴含的规律。还有一位则是清华大学的陈楠教授,他对甲骨文的研究非常精彩。陈楠老师所倡导的设计格律观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要分享的气韵生动理论基本上就是这些,但是更多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实际上是在线下,我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引起大家对设计研究的重视。这所有的艺术观念的转变,也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把我们的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分享给大家,最终的目的是能使设计师生存的“土壤”变得更好,行业变得更好,让设计行业得到进化。